冬雨绵绵的基诺山,云雾缭绕。
从乡政府沿213国道前行10多公里,便来到了掩映林间的巴来村委会小普希村民小组,村口两栋气派的小楼格外抢眼。
“进来喝茶。”热情的女主人车则停下手中的忙活,将记者一行迎到其中一栋三层小楼宽敞会客室,屋内的陈设和城内的茶室别无二致。
“我们也是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天的,过去穷的时候连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了吃。”车则说起了村寨的过去。
由于1983年搬迁过来时,四周都是国有林导致产业开发困难,加上没有水田种粮,小普希村民小组一直都属于基诺山乡最为贫困的村寨。2014年7月建档立卡时,小普希村民小组也是基诺山乡唯一一个15户村民全部都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寨。
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工作推进中,当地党委、政府先后投入资金为村寨修通了连接公路的水泥路、铺设了饮用水管道,并向每户村民发放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作为产业发展资金。
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如今交通便利了的小普希村民小组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最为贫困的车则和丈夫周沙,率先做起了茶叶收购加工和对外销售业务,仅3年多时间就成为了村寨茶产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年销售额超百万元。不仅搬出了昔日的木板石棉瓦房,住进崭新的小洋楼,而且又筹措上百万元资金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楼,专门用于接待客户,同时还购置一辆轿车和一辆越野车,成为了小普希村民小组的“首富”。
如今,小普希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已达4250元,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还有11户人家购买了汽车,火红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甜。
云南日报记者 戴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