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戴振华 通讯员 张国英)3月3日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前夕,科研人员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栖息地硝塘安装的红外相机,自动拍摄下了一群群亚洲象、麂子、野猪和猕猴扎堆来到硝塘活动的画面。
据介绍,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于2017年底在勐养子保护区保护区选取了一个周边原始森林密布的天然硝塘,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扩大改造成一个面积约为5×5米的人工栖息地硝塘。由于硝塘处在易渗水地带,土壤中又含有大量盐分形成了一个自然咸水池,能够满足各类野生动物补充日常缺乏的盐分需求,这里成为了野生动物的理想乐土。
两个多月来,安装在这里的红外线拍摄装备,多次拍摄到了带着象宝宝的亚洲象群前来硝塘取食泥土中的硝盐;一对棕红色皮肤带着白色斑点的麂子前来活动时,还分工明确,一只负责望风,一只抓紧时间喝水,然后再进行轮换;30余只猕猴来到硝塘一边打闹、一边喝水,吃饱喝足了美美地晒起了太阳;就连平时很不集中的野猪也成群结队前来热闹一番……,构成了一个和谐的野生动物大聚会画面。
据科研人员介绍,这也是西双版纳自1958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监测到种类和数量最多的野生动物场景,充分证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取得明显成效。
据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在各子保护区和州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外业调查工作,发现并拍摄到大灵猫、小灵猫、豺、熊等众多野生动物种类实体图像,生物多样性监测外业调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7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亚洲象保护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缓解人象冲突新举措,在西双版纳香烟箐建成了中国首个亚洲象防护围栏。试点工程建设确保了香烟箐村和三六队村28户10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了两村在安居工程建设中,长期未能解决的人象冲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