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西双版纳 >> 要闻 >> 正文
深耕民间沃土 绽放世界舞台
——雨林中崛起的西双版纳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1日 11:04:11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深秋,一个收获的季节。

  在8月举行的创意云南2018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告庄西双景民族文化体验园、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西双版纳傣族园、勐海大益庄园)等园区及相关企业,带着“金木土石布”特色文创产品惊艳亮相展厅,以“西双版纳展区=文创园区(基地)+文创产品”呈现模式;以国际化的视野,深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转换及再创造,突出“创意、匠心、特色、产业”的展示要点和西双版纳文创园区(基地)的主题、特色,将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成果结合,呈现新颖独特、规模化、集群化的西双版纳文化产业发展概貌。

  文博会已完美收官,西双版纳荣获“最佳展位奖”“绿色环保奖”“优秀组织奖”,取得现场成交金额达14.75万元、达成订单20.15万元、11家企业达成意向性合作的骄人成果。

  走进西双版纳展厅,顷刻间就被一种不一样的文化氛围所折服。飘逸的网格丝印帘幕,帘幕下宁静的傣家陶钵烛光,让人瞬间就从嘈杂的会展氛围中安静下来。在网格丝印帘幕功能分隔区的“指引”下,铺在地面的五彩傣绣,头顶处红艳的傣族油纸伞“吊顶”,恍若一片片“白云”般飘在天上的“傣纸”墙顶,以及安静地在蒲垫上纺织傣家绣线的傣家姑娘……让人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西双版纳的柔情蜜意中。

  传统工艺制作的傣陶、典雅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古朴神秘的贝叶经、精彩丰富的民族舞蹈……在面积仅为200平方米的小展厅内一一呈现。本届文博会上,博大精深、美轮美奂的西双版纳文化艺术产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献上了一场文化与创意的盛宴。

  “西双版纳是远方的诗画,更是很多人追随的心灵故乡。”担任西双版纳展厅设计师的著名陶艺家李见深说,为了呈现西双版纳留给世人的诗画意境,他将源于生活的陶钵、油纸伞、傣纸、竹器、傣绣,换了一种观念和视角进行艺术表达。同时将整个展台用网格丝印的帘幕实现了视觉的功能隔断,将西双版纳文创产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4家文旅企业和9家小微企业的“资料”逐一呈现在帘幕上,实现了文创产品的特色分隔;用傣族姑娘亲手制作的陶钵装上蜡烛,烘托出了西双版纳南传佛教的文化气氛;用西双版纳的傣纸作展台的“吊顶”,一片片傣纸就像飘在天上的一朵朵云,点缀其间的红色傣家油纸伞,让人看着眼前的展台就能联想到西双版纳的傣家风情。这种创造性的转化,让西双版纳的文创产品变成了一种艺术创意的呈现,更好地展示土陶、油纸伞、傣纸、竹器、傣绣等西双版纳文创产品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西双版纳以野象谷、森林公园、望天树、热带植物园等旅游景区为主,相关文化消费为辅,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雨林文化品牌”;以告庄西双景、傣族园、勐景来、基诺山寨、南糯山哈尼文化园等旅游景点为主,蕴含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品牌”;以总佛寺、勐泐大佛寺等国际性南传佛教文化圣地为主的“佛教文化品牌”;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艺术节、泼水节、傣泐文化节和民族节庆为主的“澜·湄国际文化艺术品牌”。四大文化品牌的形成,不断提升了西双版纳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西双版纳不断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成功创建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民族文化体验园、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两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园、勐海大益庄园两个“省级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西双版纳影视基地、水灯节、泼水节、傣泐文化及东南亚风情节等一批文化活动品牌落户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越来越快,据州文产办负责人透露,西双版纳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还将依托旅游文化企业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园区、热带雨林文化园区、民族文化园区等。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和坚持走接地气的绿色发展之路探索,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增长势头迅猛。迄今为止,西双版纳州经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的文化产业企业就达751家,其中仅文化产业联网直报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至3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达18.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5.0%,文化产业已成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了解,目前西双版纳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龙头企业少、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地方特色不够、文化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土地资源要素制约明显和专业人才匮乏不适应发展要求等问题。

  “西双版纳文化消费市场主要在景洪市,2016年景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州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4%。由于景洪城市用地资源的局限性,受土地要素的制约,还没有建成一个集约化、规范化、产业链完整的文化产业园区来推动有潜力的文化制造业、工艺美术品等生产企业发展。”西双版纳州文产办专职副主任许云华举例说,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原本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红木一条街,但因没有固定的土地,大多红木企业的土地都是租用,建的工厂和体验馆基本是临时建筑,现在由于道路的扩建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改造,企业厂房面临拆搬,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经营,而且客观上也制约了红木产业的规模发展。

  “未来我们要着重推进生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策划和实施。”许云华说,只有坚持不懈地深挖民族文化,激发大众创意,展示国际时尚,在传统保护中推动民族文化与创意设计、现代时尚、数字技术等多产业融合,才能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较大提升。同时要紧紧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势头、新趋势,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突出当地特色,体现时代特征,推动转型升级,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实施建设。树立一批在全州甚至全省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和行业明星,加强品牌带动效应,以此推动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同时还要通过推进生态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这样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集群,整体做大做强,真正实现西双版纳文化产业更加辉煌的绿色崛起目标。

  戴振华

责任编辑:普腾中木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