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西双版纳 >> 要闻 >> 正文
易武镇高山村小组茶文旅融合发展闯新路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9日 10:17:00  来源: 云南网-西双版纳发布

原标题:游森林茶园 品彝家美食 赏彝绣服饰——易武镇高山村小组茶文旅融合发展闯新路

勐腊县易武镇易武村高山村小组充分依托茶山生态优势,深度挖掘彝家文化,依托茶产业优势,健全和延伸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以“茶”兴产业、以“文”促发展、以“旅”期未来。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人气旺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产业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易武村党总支引领高山村小组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产业兴”和“环境美”,全力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乡村振兴示范点。

易武村党总支积极带领村小组干部和党员骨干谋划今后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提质增效,做强做大茶产业;传承和弘扬彝族饮食、服饰、山歌文化,开办彝家乐餐厅和彝家乐民宿,组建彝族山歌队和陀螺队,开辟森林茶园观光步道,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为村寨发展汇聚了更多智慧和力量。

在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创建工作中,推行“党员+片区+网格”的治理模式,让党员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拆临拆危、内务整理等工作中,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勇挑重担。在党员的引领下,广大村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为开拓村民视野、提振发展信心,易武村党总支组织带领全村130余户村民轮流到全州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学习先进经验。通过“走出去、学回来”的方式,为高山村小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凝聚新共识。

彝家乐美食嗨翻了游客

走进巴说彝家乐餐厅,这里数月前还是一间彩钢瓦搭建的临时建筑,为大力挖掘、弘扬和传承彝族饮食文化,易武村委会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方式领办彝家乐,将临时建筑改造为如今小有名气的彝族“网红餐厅”,实现了农户和村集体互利共赢。

巴说餐厅开业仅有一个月,接待了来自北京、江苏等全国各地的游客近千人次,营业额达到了3万余元,平均每天都有4桌左右客人。餐厅负责人徐建功介绍:“我们的彝家特色菜有酸笋煮小河鱼、一鸡三吃、茶叶炒鸡蛋等,食材都是来自本地茶山的生态菜,有产自深山的鲜笋、豇豆、放养鸡等,好的食材再结合我们彝族传统烹饪技艺,做出来的菜品游客的认可度相当高。”

许多游客在品尝过彝家乐的美食后,对彝家乐的菜品赞不绝口。一位来自昆明的游客表示,“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彝族同胞的热情好客,饭菜也是相当可口,尤其是那道‘一鸡三吃’,肚子饱了还是管不住嘴,我们几乎把所有菜都吃了个精光。”正是游客的喜爱和认同,为彝家乐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彝家乐一角,设置了农特产品代销点,陈列着蜂蜜、风吹豆豉、萝卜条等多种农产品。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地道的彝家美食,也可以开心购买颇有特色的彝家农特产品。开业一月来,销售额达3000多元,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让游客收获满满,有了回家与亲朋好友分享的好礼物。

飞针走线巧绣幸福生活

绚丽多彩的彝族香堂人服饰文化,成为高山村小组传承弘扬、倾心打造、向外展示的一大亮点。

走进一家彝绣作坊,一套套特色浓郁的彝族服装、一件件色彩艳丽的彝绣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今年已经70岁的彝族民间刺绣艺人徐保珠,正在向儿媳王爱梅传授刺绣技艺,在缝制好的彝族服装、挎包、围腰、腰带上点缀刺绣图案。飞针走线间,婆婆教得耐心,儿媳学得认真,她们默默传承着彝族传统刺绣技艺,用巧手绣出幸福生活。

和徐保珠一样,今年80岁徐凤春老人从事彝族刺绣技艺已经60多年了。尽管年事已高,她依然耳聪目明,每天坚持做彝绣,她走针精准、撒花精美。几个年轻彝族妇女,围在徐保珠老人周围,用心学习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彝族服装以蓝色为主,兼顾传统黑色,配有少量红色和白色,清新醒目。当下,伴随茶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和茶商走进了村寨,对色彩艳丽、特色浓郁的彝族服装和彝绣工艺品格外青睐。今年来,仅徐保珠和徐凤春两位老人就售卖出了2万多元的彝族服装和彝绣产品。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通过口传身授,代代相传,古老的刺绣技艺一直传承至今。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会缝制彝族服装、会做彝绣的人越来越少。对此,徐保珠和徐凤春老人很是揪心,她们希望更多年轻彝族妇女学习传统彝绣技艺,更好传承和弘扬彝族服饰文化,让彝绣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迷人的光芒。

领略优美森林茶园风光

近年来,茶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吹进村寨,森林茶园观光徒步游成了一种新的旅游时尚。高山村小组抢抓机遇,开辟森林茶园观光步道,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走在村寨森林茶园观光步道上,人们可以欣赏温如碧玉的马鹿塘美景,与生态良好的茶林亲密接触,在古老荔枝树下聆听到先民遥远的种茶、做茶故事……

高山村小组森林茂密、云雾弥漫、风景优美。周围群山与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漫撒古茶山山脉相连,林间3000多亩上百年的古树茶与森林伴生,茶在林中,林茶共生,催生了“芭蕉林”“澜对房”等备受市场青睐茶品牌。

村寨旁郁郁葱葱密林环绕的低洼处,就是村民们口口相传的马鹿塘。过去,这片低洼处积水成潭,常有马鹿成群结队来此饮水、吃硝盐,久而久之,马鹿塘由此得名。生态和谐的马鹿塘故事,陪伴村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古荔枝树 王丽 摄

村寨茶园旁有3棵长势旺盛、华盖葱茏的荔枝树,村民将它们分别称为荔枝公、荔枝母和荔枝儿,每年都能结出甜酸可口的荔枝。据考证,这3棵荔枝树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是先民种茶、做茶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

现在,经常有各地茶商和游客走进森林茶园观光步道,体验茶林共生的和谐生态,品味积淀厚重的茶山故事。高山村小组村民正满怀信心,全面拓展乡村旅游,憧憬茶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汪涛 彭云书 张琪 刀钺峻

 

责任编辑:张潇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