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西双版纳 >> 头图 >> 正文
西双版纳“稻+N”蹚出增收致富新“稻路”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0日 15:10:00  来源: 西双版纳发布

  原标题:西双版纳“稻+N”蹚出增收致富新“稻路”

  近年来,西双版纳立足农业资源禀赋,通过把水稻与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进行科学搭配,形成“稻+鱼”“稻+虾”“稻+鳅”等“稻+N”绿色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努力做大做强水稻产业联合体,2024年全州共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5万亩、稻虾共生模式4000亩,亩均产值增加5000元,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渔粮共赢”。

  粮田变绿田,综合效应持续提升

  聚焦节本增效,构建“稻+”绿色循环生态圈,全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政策支持做加法。出台《西双版纳州“稻+”绿色高效综合种养实施意见》,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对“稻渔”产业集中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农户和经营主体每亩补助50元、种粮大户每亩补助70元、发展陆基圆筒养殖每立方米养殖容积补助100元,农户种粮积极性大幅提升。加强对“稻+”绿色高效综合种养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监管,对沟坑占比和水稻产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进一步守牢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成本投入做减法。以共作生物链延伸生态循环链,充分利用稻渔种养互补优势,确保稻田在稳产提质的同时,形成“稻养鱼、鱼促稻”的良好循环,种养殖成本降低31%,效益提升26%以上,稻渔综合种养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30%、50%以上,达到了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循环高效、绿色生态等多重效果。

  品质提升做乘法。坚持规范化品牌化推进,制定西双版纳地方标准《稻鱼轮作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引导企业、合作社、种养主体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出“傣王稻”“水傣乡”等优质品牌,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大米)10个,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合作,带动稻米价格提升15%以上、鱼虾价格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西双版纳农业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品牌价值持续跃升。

  小田变大田,亩均效益持续提升

  针对土地碎片化、撂荒率高等难题,流转村民田地79.61万亩,转化为连片集约的产业基地,带动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村企协同,跑出“共富”加速度。按照“党建引领、示范推广”和“群众自愿、规模发展”的思路,由村集体组织,行业部门宣传指导,企业、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参与合作,2024年在勐遮镇、勐罕镇、景讷乡等5个乡(镇)推广“稻渔共作”模式、面积达4000亩。比如,大渡岗乡大荒田村党总支带头成立青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小龙虾成熟期每天产量约700公斤,日均收入可达7万元;与企业联建推广“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245亩,亩产螯虾从50公斤提升到80公斤,亩产值达8000元左右,农户收入较2022年翻了10倍以上。

  土地集约,激活“大田经济”新动能。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基本原则,推行“土地入股+合作经营、土地自有+参与经营、土地流转+打工赚钱”等形式,把“小田”整合为“大田”,保障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企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比如,西双版纳渔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与周边8个村委会213户农户签订“稻鱼轮作”联合开发合作协议,整合田地1080亩,带动户均增收超1.5万元,每年向合作农户分红超11万元,吸纳土地流转农户就地就近务工,月收入4000元以上。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种养”新范式。推行“科技特派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依托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建立水产技术和粮食产业专家团队,围绕鱼、虾等良种选育繁育、精深加工等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强化对乡土人才在基地选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培养出一批掌握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市场营销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勐海县通过技术赋能规范种养,实现稻亩产增产25公斤、鱼增产20公斤、虾增产30公斤,建成全县唯一一家有SC资质且规模最大、年生产总量超6000吨的罗非鱼加工厂,推动产业增产增效双丰收。

  田园变景区,叠加效应持续释放

  依托万亩稻田和文旅优势延长“稻+”产业链,全方位升级打造农文旅新业态,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项目筑基,夯实农文旅融合底盘。以“道路硬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为基础,聚焦“稻”中有道,实施道路修复行动,实现片区内村庄互联互通。比如,勐遮镇投入2300万元实施滇南粮仓农文旅融合发展、彩色稻田画等10个项目,建设观光长廊、田间休息亭、露营打卡点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户积极开办农家乐、小集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逐渐形成保粮促旅、以旅促文新格局。

  场景破圈,激活“稻田+”流量密码。充分发挥“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作用,优化技术服务、推广良种良法,将普通稻田打造成农业示范、休闲观光、旅游打卡“网红”地等场景,与餐饮民宿、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业态融合,推动“稻旅”产品不断升级,辐射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节庆引流,引爆“稻旅”消费热。以“稻文化”培育“稻旅游”,整合周边景点、非遗文化和优质稻品牌等资源,策划举办新米节、摸鱼节、香米农耕文化节、生态小龙虾美食节等“稻主题”农业文化活动,讲好“稻+N”故事,推动农创品牌“走出去”,2024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96.57万人次,铺陈出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图景。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