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拍到大象就能发出预警 科技织网护航人象安全
在西双版纳的密林间,一张由科技编织的 “护象网” 正日夜守护着野生亚洲象群与周边群众。红外相机、智能摄像头、无人机组成“千里眼”,后端平台化身“最强大脑”,这套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用数据与算法,筑起了人象和谐共处的科技防线。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群悠闲穿过通道觅食的画面被安装在野外的红外相机记录了下来,这些影像并非偶然捕捉,而是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前端设备的“日常工作”。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管护所关坪管护站巡护员刘鹏说,配备红外相机是为了做亚洲象预警,我们这里离村寨比较近,还有一个亚洲象食物源基地,亚洲象会经常性地从这条野象通道去食物源基地采食。另外,关坪辖区作为过渡地带,是勐养子保护区的东大片和西大片的连接区域,是亚洲象的重要通道。除了亚洲象安全预警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红外相机做一些其他物种的监测。
今年,这套“感知网络”又添了新力量。新增的 180 台红外相机从景洪延伸至勐腊,4 套智能摄像头实时直播监测,30 套智能广播在象群频繁活动的村寨“上岗”,设备的升级也让象群的每一次移动都更难“隐身”。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周晨浩说,随着亚洲象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活动路线的增加,我们今年增设了一批红外相机,在原有的点位上结合亚洲象近几年来的活动情况来布设红外相机,这样能够有效地、更加全面地监测亚洲象的活动情况。
这些前端设备收集的海量影像,最终都流向了“中枢大脑”—— 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这套由浪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合作建设的系统,支撑着从“看到大象”到“发出预警”的全流程。红外相机在前端采集现场影像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回传,监测系统随即对影像展开分析,一旦识别出亚洲象,便会立刻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预警App以及村寨里的智能广播上,及时提醒村民避让。同时,作为全国首个专门防范野生亚洲象伤人的预警系统,它首次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亚洲象物种识别,识别准确率高达 99% 以上。
浪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亚洲象监测预警建设项目技术负责人段光辉介绍,项目引用了人工智能识别亚洲象的机制,通过后台识别算法, 自动获取影像数据,识别出来影像上是否有亚洲象,通过高算力的模式,高效处理数据,可以达到毫秒级识别、秒级预警。
从 2020 年试运行至今,这套“前端感知+平台分析+末端预警”的闭环模式,已累计发布预警 1.3万余次,有针对性地减少人象遭遇事件的发生,有效避免了周边民众因亚洲象肇事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人象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晨浩表示,未来,还将继续升级系统,识别更多物种,包括保护区里特有的物种,像印度野牛、小鼷鹿、猕猴等野生动物,更全面地掌握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为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张楠 张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