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协作焕新彩 共谱“山海情”
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与西双版纳州正式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两地紧扣“西双版纳所需、松江所能”,推动西双版纳州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从沪滇扶贫协作到东西部协作,从项目帮扶到携手兴乡村,一个个帮扶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医疗教育专家、技术人才无私奉献,一个个产业发展壮大,一批批群众增收获益。今年6月,在松江区·西双版纳州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上,松江区、松江经开区分别与勐海县、勐腊县、勐海产业园区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两地再次携手描绘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激活内生动力 项目帮扶由“输血”变“造血”
2016年至2024年底,松江区累计投入沪滇财政帮扶资金7.93亿元,实施沪滇项目656个,其中产业项目294个,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从“单向输血”转向“持续造血”,在“1+N”项目帮扶体系助力下,西双版纳州于2020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整体脱贫。同时,不断创新协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类资金向园区、已有基地等高效益区域集中,收益向县、乡(镇)平台集中,利益分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中,最大化提升了帮扶资金效益。
医疗教育事关民生福祉,同时也是边疆后发展地区的民生短板。在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入沪滇财政帮扶资金7484.8万元,用于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卫生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改扩建等。在教育方面,累计投入沪滇财政帮扶资金2818.3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两地学校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把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薄弱地区、学校。自2016年以来,松江区累计派遣教育、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109人到西双版纳州服务,同时接收西双版纳州跟班学习技术人才430名,开展专技人才培训93期覆盖4927人,项目式、组团式帮扶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医疗人才,造福了边疆群众。
招商强企惠民 产业协作聚焦“三大经济”
近年来,松江区和西双版纳州之间的产业协作聚焦“三大经济”“七大产业”等开展招商引资、培育企业。2016年以来,在沪滇协作机制推动下,我州累计引入上海等地企业74家,实际到位投资54.79亿元。
针对如何以资源换产业、连通国内大市场这一问题,受益于沪滇协作的我州小糯玉米产业用强劲的发展势头给出了答案。小糯玉米因其软糯、香甜而备受市场欢迎。援滇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打造小糯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累计投入2690万元沪滇项目资金,通过规模化种植、培育龙头企业,拓宽供货销售渠道,强化品牌打造与宣传推介,创新租金、税金、薪金、发展基金、公益金“五金”联农带农机制等,小糯玉米实现了从资源变成产品、产品形成产业、产业带动民富的华丽转变。2024年,全州小糯玉米种植面积达20.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51.58亿元。
此外,松江区与西双版纳州立足沪滇“16+16”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共建勐海产业园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个沿边产业园区,通过实施共建一批沪滇产业示范园、培训一批园区企业干部人才、引进一批企业、销售一批产品、惠及一批群众“五个一批”计划,助力园区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共有9个沪滇项目在结对园区落地,引进上海云勐丰帆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驻勐海、勐腊园区,推动园区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近年来,松江区和西双版纳州抓实劳务协作,通过技能培训、稳定就业补助、劳务中介补助、公共服务岗位补助、外出就业补贴等方式,实现脱贫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16年以来,完成省内就近就业农村劳动力14357人,转移到上海就业农村劳动力1044人,组织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活动132场,提供岗位14万个。在消费帮扶方面,松江区通过组织展销会、服务企业入驻上海“百县百品”平台、投建电商直播基地、援滇干部带货等方式,拓宽西双版纳州农特产品销售渠道。2016年以来,东部地区帮助销售西双版纳州农副产品累计5.85亿元。
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方面,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沪滇资金1.05亿元,实施了包括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勐腊县补蚌村等在内的67个示范项目。近年来,乡村旅游持续火热,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为我州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提供了有力支撑,勐仑城子村、勐景来中缅第一寨等旅游品牌日益打响,依托生态优、风景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多的边境乡村居民在家吃上了“旅游饭”。2024年,我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95元,居全省第三,幸福底色持续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