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西双版纳 >> 要闻 >> 正文
暑期研学:感受西双版纳自然文化的奇妙碰撞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 16:21:56  来源: 西双版纳报

  原标题:暑期研学新选择:感受西双版纳自然与文化的奇妙碰撞

  暑假是孩子们放飞自我、探索世界的好时机。在西双版纳州,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亲子研学活动正在上演,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寓教于乐中感受自然的魅力,体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正在开展关于菌子的研学活动,专业研学老师为参与者详细讲解菌子从孢子到子实体的完整生命周期,包括菌丝的发育、菌子各部位的名称以及不同菌子的生活方式。

  随后,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观察形态各异的菌子,认识鸡枞、牛肝菌、灵芝等常见野生菌。活动特别打造的“菌子蘑力方舱”是本次研学的一大亮点。这一现代化菌类培育展示区通过科技手段模拟菌子生长的自然环境,让参与者直观地见证菌种从孢子到子实体的奇妙“变形记”。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孢子萌发成菌丝,菌丝在培养基中交织成网,最终形成可供食用的菌子。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菌子生长的神奇,也让参与者感受到科技在菌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李承哲小朋友说:“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认识了菌子的种类,详细了解了哪种有毒、哪种没有毒,哪种可以吃、哪种不能吃,很有意思。”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工作人员罗茜说:“菌子研学项目不仅属于一次自然体验,更是一次认知教育。我们结合当地野生菌资源和可食用菌的一些特殊案例,开展现场课堂教育。小朋友通过参加菌子研学项目和一些科学实践,能够准确地认识到一些菌子的种类,了解菌子的生长特点,感受科技在菌子培育种植方面所展现出的魅力。”

  小朋友们通过现场观察菌丝的微观世界,了解菌类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对自然的好奇心。通过手工制作菌包,将科学“点废成菌”融入“废物识别—科学转化—生态价值量化”,实现全链条菌菇研学教育,让小朋友在培育菌菇过程中深度理解小菌子的神奇“蘑力”。

  家长周女士表示,此次研学活动与电视上或者书本上看到的不太一样,研究员跟大家介绍得非常详细,现场了解菌子的生长全过程,这种体验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在西双版纳傣族园,一场别具特色的非遗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编制傣族达撩,体验傣族传统手工艺的精妙。通过学习傣文基础知识,孩子们感受到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傣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小朋友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了傣族传统技艺——贝叶经制作。贝叶经是傣族人民用贝叶(一种棕榈叶)制作的经书,是傣族宗教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贝叶经制作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学习过程中,导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贝叶经的制作过程与文化意义。小朋友们尝试用特制的刻刀在贝叶上刻字,虽然动作生涩,但大家都认真模仿,小心翼翼地在贝叶上刻下简单的傣文字符。

  来自深圳的小朋友肖烨熹说,在这里制作贝叶经,体验了傣族的传统技艺,学到了很多知识。

责任编辑:王琳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