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进行时】万亩星河落傣乡!从一颗红果看景讷乡村振兴的故事
夜幕下的景洪市景讷乡,数万盏补光灯同时亮起,像把银河揉碎了撒在田埂上。这片“地面星海”里,藏着傣乡十年蝶变的密码——一颗红彤彤的火龙果,从无人问津的试验果,长成了5.6亿元的大产业,照亮了景讷乡乡村振兴的康庄路。
政策“点金手”:从 “看天吃饭” 到万亩果园
“想起十多年前的景象,可真是今非昔比。”贺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温感慨道,“那时村寨里的农田七零八落,东一块西一片,村民们种点瓜果蔬菜,也就勉强够一日三餐的开销,兜里剩不了几个钱。”
破局的钥匙,藏在乡党委、政府的决策里。看准本地气候土壤优势,他们选定种植火龙果:生长快、效益稳、产量高。村干部带着党员先试种,赚到钱后再手把手教农户。可销路窄、没技术咋办?乡里成功引进佳创、振欣等企业建设了加工车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一搭,企业引入的补光技术一用,不仅大幅提升了火龙果的产量与品质,更实现全年稳产、四季增收。
如今,景讷乡火龙果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11.2万吨,产值超5.6亿元。当年的“小散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园”。
能人“领航灯”:5亩试验田到300户共富
纳肺村小组的岩章,是火龙果产业里的“追光者”。2014年,他在集市发现小个头火龙果价格好、销量高,于是他投入9000元钱,带领40户村民试种了5亩火龙果。头两年没经验、销售渠道也不畅通,钱没赚到还倒贴,有人打了退堂鼓,他却蹲在果园里研究修剪、追肥,硬是啃下了技术硬骨头。2016年,果园终于盈利。
为拓宽销路、降低个体经营风险,2017年,岩章联合同村人建立景讷乡纳肺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企业”的路子一跑通,周边300户种植火龙果的村民跟着受益。像岩章这样扎根乡土的火龙果产业种植能人,景讷乡已有19人,乡里建了人才库,分类培训、一对一帮带,让更多能人种出“致富果”。
指尖“幸福果”:从糊口到日子有盼头
盛夏的果园里,傣族汉子掐掉多余侧芽,妇女们清晨摘下带露的果实,夜幕下分拣装箱的笑声传得老远。“以前种地够吃就不错了,现在种火龙果不仅还清了债务,还供娃读完了大学!”一位村民的话里满是欢喜。火龙果产业的发展,今年为全乡提供了2519个工作岗位,7.56万人次就近就业,“打工不用出远门”成了常态。
七月盛夏,火龙果的甜香飘满傣乡。枝头的红果映着笑脸,这不仅是丰收的颜色,更是乡村振兴拔节生长的模样。十年耕耘,一颗红果,让景讷乡的日子,像这火龙果一样,红红火火,甜到心里。(刀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