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普文镇的百亩橡胶林地里,一丛丛竹荪蛋“破土而出”。随着温度攀升,洁白的菌裙舒展如纱,从破壳到“开花”不过转瞬。菌垄间,村民们身背竹篓穿梭,指尖轻提菌柄,抢在开伞前完成采收。
“根本采不完!前面还没采完,后面的就开了。”在竹荪菌种植基地务工的本地村民李金荣笑道。家门口的这片林下“聚宝盆”,为50至80名村民提供了日薪120元的临时岗位。今年5月至7月,基地已采收烘干竹荪菌1.5吨,产值突破35万元。
一株株破土而出的菌菇,正是普文镇探索林下经济潜力的生动缩影。在这片森林覆盖率高达87%、拥有近70万亩森林的“绿洲”,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为引擎,探索发展“林下经济+N”复合经营模式,将葱茏林海打造成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林下经济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
“林咖”立体种植有力推动了主导产业联动发展。依托现有资源禀赋,普文镇积极推行“林咖”立体种植,在每亩咖啡地套种12至20株澳洲坚果树苗,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共生发展,有效盘活林地资源、促进农户增收。“坚果树苗成熟以后,每亩收成有2000元左右,咖啡再添7000元,等于双份收入。”在坡脚村委会灯笼河村小组的种植户黄志琼看着地里郁郁葱葱的咖啡树笑得合不拢嘴,“我家种了31亩咖啡树和坚果树,今年可能有个27万元!”
“林菜”发展模式也让当地实现了“一地生多金”。“我们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通过‘以短养长’的种植方式,大力发展‘林菜’模式,既保障农户短期有收益,又筑牢了长期致富根基。”据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聚焦时令蔬菜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稳定的特点,通过采用“短期+长期”的作物套种模式,在橡胶、果树幼苗期,套种南瓜、小米辣等蔬菜1500余亩,让土地四季“无闲”。此外,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普文试验林场,还示范种植了甜菜、树头菜、羽叶金合欢、苹果榕、刺五加等蔬菜100亩左右,为林下经济注入科技动能。
“林药”生态化种植有效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郁郁葱葱的林地里,白及叶随风肆意舒展,重楼苗生机勃勃。当地立足“适地适药”原则,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积极推行“林药”生态化种植,为中药材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既显著提升药材品质与安全性,又有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
“普文镇气候条件非常好,种植出来的中草药材药用价值更高。”普文镇东植茂中草药种植基地负责人周洋说,基地于2023年在坡脚村委会松山林、干坝河村等地发展种植了白及、百部、佛手柑、重楼等中草药材1000亩,预计2026年产值可达3600万,效益非常可观。而在国有林场林下经济(苗圃)示范园,通过采取“企业+国有林场+基地”和“科研单位+国有林场+基地”的模式,成功推行种植了林药、林菜、林菌等600余亩,生动践行了“保护为主、产业为辅”的生态发展理念。
如今穿行普文山林,橡胶刀痕见证传统,林下生机涌动新篇。未来,当地将不断保护和利用好辖区森林资源,加大科技力量投入,积极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普文试验林场协作,探索建立“林地+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拓宽林下经济发展增收新渠道,以科技赋能铺就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云南网通讯员 李秋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