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问”领航 景洪市大渡岗乡答好乡村振兴“必答题”
“乡村产业怎么富民?就业怎么拓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美丽乡村怎么建好?防返贫底线怎么越筑越牢?”6月26日,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王宁提出的“五问”直指乡村振兴的核心,为各地破解难题、探索发展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景洪市大渡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余斌指出,“家门口”的就业幸福路是大渡岗乡在垦地融合发展中积极探索实践的新成果,景洪市大渡岗乡正以“垦地融合”的创新实践,为答好五道“必答题”提供了生动范本,通过盘活资源、产业升级、拓展就业等一系列举措,走出了一条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幸福之路。
“产业是群众增收最重要的基础。”大渡岗乡依托“世界最大连片茶园”的独特优势,整合利用3432.9平方米的闲置场地,建设了茶产业共享工厂、茶咖科技人才实训基地、亚洲象创意体验园,并打造了5个茶旅融合示范点。这些新平台吸引了20名“新农人”返乡创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60个长期稳定岗位,累计带动就业超过万人次,实现了户均年增收2万元。昔日“沉睡”的资源,真正变成了富民强村的“强大动能”。在产业升级方面,大渡岗乡探索出“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创新合作模式。通过政府完善配套设施、企业做强产业链、村集体入股运营、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共同推动2000亩茶园提档升级。随着茶园向园区、景区延伸,部分产区干毛茶价格从每公斤100元提升至500–1000元,群众的收益显著增加。茶农邱承兰表示,以前茶叶不好卖,现在茶园经过改良,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也很显著,茶叶好卖多了。大渡岗乡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户探索“稻+小龙虾”等复合种养模式。以大荒田村为例,自2023年引入稻虾共养模式以来,已有31户村民参与,700亩田地年产虾量超5万公斤,年产值超700万元,户均年增收达10万元。种植户卿治民表示,现在搞稻虾共养,虾和水稻都能带来收益,一亩地的产值能抵过去好几亩,生活一下子就富裕起来了。
在就业方面,大渡岗乡通过推动政企协同,构建了多元共建共赢的就业格局。通过“社企共建”模式,乡村与企业、茶场、村集体“强村公司”形成了稳固合作关系,依托茶山“地摊经济”、民宿经济、茶旅配套等业态,持续拓展就业岗位。目前,沿线已新增农家乐4家、露营基地1家,群众依托旅游增收,每月可达2500元。露营基地经营者魏春介绍道,她们改造了20多亩荒地,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场所,未来能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满足大家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此外,大渡岗乡围绕企业用工和村民就业需求,建立了动态人才培训机制,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农技、服务礼仪、文艺演出等各类技能人才超过1000人次,通过“技能大赛”“工匠比武”等形式,培养本地“乡村工匠”。这些技能人才为当地重点企业输送了稳定劳动力。目前,全乡茶旅企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已突破1500人,实现了群众就业和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茶咖人才培训
大渡岗乡还注重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并不断完善“政校企”三方协作机制,推动“产业+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大渡岗乡累计引进专业茶科技人才20余名,培育本地实用人才60余人,吸引20多名返乡创业“新农人”扎根茶山,以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升。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郭文博表示,过去认为外面的机会更多,但现在家乡提供了许多优质平台和政策,吸引着他们这些年轻人回来闯荡。他希望通过努力,吸引更多当地年轻人回流,带动就业,让他们更好地在家乡发展。这种从“劳力输出”到“产业嵌入”的转变,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乡村美起来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发展才有活力。”大渡岗乡借助“世界最大连片茶园”的优势,积极推进普洱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打造“北象南归”文化IP,推动茶旅文一体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山货味道”品牌持续擦亮,吃住游购等旅游配套日臻完善,网红路线和沉浸式体验频频“出圈”。这些举措让大渡岗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年旅游产值达到1.36亿元,占全乡总产值的21.9%。茶山经济已成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大渡岗乡的实践表明,通过产业发展、就业拓展和人才培育,可以有效地筑牢防返贫底线。“进入常态化帮扶阶段,工作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要长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大渡岗乡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群众受益、可持续推进的“家门口”发展模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余斌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垦地融合,充分挖掘更多就业潜力,推动茶产业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品质,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让“家门口”的幸福就业路径越走越宽。大渡岗乡的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让整个乡村重焕生机与活力。(刁卓达 刘斌 关耀鑫 何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