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答好五问促增收】景洪市普文镇:以水为媒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特色产业是破题关键。近年来,景洪市普文镇立足水资源优势,把水产养殖作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通过科技创新、链条延伸、党建引领等,让“水经济”迸发强劲活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素有“西双版纳北大门”之称的普文镇,拥有1.6万亩水产养殖水面,是西双版纳州面积最大、最集中的水产养殖区域。依托4大连片养殖区,普文镇构建起“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2024年,全镇渔业总产量达3.14万吨,产值约3亿元,水产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普文镇普水育苗繁育基地里,137亩黄颡鱼苗和罗氏沼虾苗正在繁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端水产品在餐饮市场的需求快速增长,这些鱼虾苗不仅价格稳定、利润空间大,也能为养殖户创造更高的价值。西双版纳普水育苗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燕介绍说:“目前,罗氏沼虾苗的市场价格是3毛钱一尾,商品虾每亩的年产值可达5万元。”
不同于传统育苗模式,基地的高标准育苗设施堪称水产养殖的“高科技实验室”:液氧系统如同鱼苗的“氧气保障舱”,维持水体最佳溶氧状态;在线水质监测系统是“环境卫士”,24小时监控水温、酸碱度等指标;自动化底排污系统则像“清洁工”,及时清除污染物。李海燕说:“基地的高标准育苗池建设得到国家资金支持,技术上政府也会定期提供帮助和指导。目前,公司年产鱼苗水花近6亿尾,年产值800万元以上。”2023年,该养殖渔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如果说科学养殖为普文镇水产业发展提供了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那“鱼鸭混养”就为其铺就了生态循环的“绿色跑道”。在普文镇城子村委会城子村民小组的生态养殖基地,连片池塘波光粼粼,水面上成群的鸭子嬉戏游弋,水下肥美的罗非鱼自在生长。“鱼鸭混养”的核心在于生态循环,鸭子游动能增加水体溶氧量,它的粪便还可以替代部分人工饲料,减少化肥和饲料的使用,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改善了水质,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塘双收”。
养殖户谢勇峰算着增收账:“我养了60多亩鱼塘、8000只鸭子,每天能捡7500多枚鸭蛋,罗非鱼每亩能产出5吨,年收入比普通养殖多50万元左右。”
目前,普文镇已发展“鱼鸭混养”示范基地2个,养殖面积达1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参与养殖管理。这种绿色高效的养殖模式,让“普文生态鱼”“麻鸭”等特色产品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从鱼苗繁育、成鱼养殖,再到精深加工、物流运输、品牌打造、市场销售,普文镇已经形成了以罗非鱼养殖为主,特种鱼虾养殖和鱼苗繁育为辅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水产产业链,有力带动1000多人就业,600余户养殖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数据显示,普文镇养殖的罗非鱼超过1.3万亩,在昆明市场占比80%以上。
“下一步,普文镇将围绕‘渔业绿色循环发展创新区’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稳步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普文镇渔业良种化、设施化、信息化、组织化水平,实现普文镇水产全面、协调、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普文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何立军说。
2025年,普文镇将迎来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的新突破。总投资超3800万元的多个项目即将落地,涵盖工厂化养殖建设、鱼苗育种能力提升、池塘标准化改造及尾水治理等多个方面。这座小镇正以水产为笔,书写着特色鲜明的产业强镇篇章。(冰清 肖云高 寇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