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答好五问促增收】勐仑镇的 “文旅密码”——从雨林村寨到幸福家园
今年6月26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王宁以“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为切入点,提出五问:乡村产业怎么富民?就业怎么拓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美丽乡村怎么建好?防返贫底线怎么越筑越牢?这五个问题直击我省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点,既是对破解难题的精准判断,也体现了对发展路径的深刻考量。而勐仑镇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应与探索。勐仑镇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周边特色村寨及乡村旅游发展潜力,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功将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动能,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也让当地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勐仑镇森林覆盖率达84.6%,“植物王国的缩影”“绿宝石的心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坐落于此,自然资源丰富。但如何在保护中发展,成为了关键。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专家的引导下,鸟塘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么等新寨的飘海鸟塘,就吸引了不少观鸟爱好者前来观鸟。“从2020年开始,接待游客最多的时候每年有3000人左右,收入最高每年可以达到30万元左右。”飘海说道。
据了解,这片雨林里有300多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而被记录到的鸟类就有100多种,其中不乏双辫八色鸫等珍稀鸟种。自2020年开始推广鸟塘项目以来,勐仑镇已建设生态鸟塘4个。同时,村寨还为观鸟爱好者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辐射带动民宿、餐饮业发展。“今年我们家建了7间民宿,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拍鸟爱好者,让他们住起来更方便一些。”飘海鸟塘塘主飘海表示。
除了合理利用“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勐仑镇还深挖文化和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勐仑镇城子村风情浓郁,保存了傣族原真性的衣食住行与民风民俗。因此,吸引着不少游客到此观光、旅居。游客可以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慢轮制陶,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可以在百年菩提树下听老人讲香发公主婻捧凰传说和红色故事;可以穿梭在蕴含着傣族文化的特色小店,买文创、试傣装、尝美食;还可以在经过改造的民宿里住下来,深入感受傣族文化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民俗文化体验,让城子村从普通村寨变成了AAA级景区,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在我们家可以吃、住、玩,每年可以收入3万到4万元。”勐仑镇城子村委会城子村民小组村民岩捧马说。
勐仑镇城子村体验做傣陶 张楠 摄
目前,城子村已经建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送教上门和外出考察学习,让村民变身文化讲解员、非遗技艺指导员、民宿主理人、农家乐经营者、民俗活动表演者、文创产品制作者等,直接参与旅游接待与服务,80%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村民共富的双赢局面。
勐腊县勐仑镇站点巴士停车点 胡攀 摄
同时,为了增强游客体验,勐仑镇不仅完善了公共交通网络,还合理规划了停车场布局,仅镇区就有室外停车位3000余个。除了村寨里充满傣家风情的民宿,镇上还有能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各类酒店。完善的配套设施,不仅能让游客开启一段真正的“无忧旅程”,还擦亮了勐仑镇的文旅品牌。
目前,勐仑镇已经打造以集镇为中心的4条乡村旅游路线,覆盖沿江村寨、田园综合体、观云海秘境等特色景点。辖区内共有100余家民宿、酒店,350余家餐厅,真正形成了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学、养全链条。2024年,勐仑镇接待游客143.16万人次,旅游收入21.31亿元。
从雨林村寨到幸福家园,勐仑镇的发展密码,在于守住了生态底色、激活了文化基因。这里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开门迎客”,而是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让文化传承成为发展动力。
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 胡攀 摄
下一步,勐仑镇将继续深化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推动民宿、餐饮等业态升级,既保留“竹楼映晚霞”的乡土韵味,又融入现代服务理念,让村民在参与旅游发展中持续增收,实现“家家有产业、人人能增收”,在发展中守住乡愁,在传承中焕发新机,让这片雨林村寨不仅是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更是村民世代相守的幸福家园。(张楠 胡攀 关耀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