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爱“一老一小”】勐腊县瑶区瑶族乡曼帕村:“落单”的老波涛有“家人”陪不孤单
在勐腊县瑶区瑶族乡曼帕村傣寨竹楼的深处,老波涛(傣语,意为老爷爷)波坎溜坐在门槛上,望着果实满枝的木瓜树出神。老伴分开多年,儿子外出务工,自己病痛缠身多年,他只能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几步,佝偻的背影显得格外单薄。近日,一场围绕他的“暖心行动”,在傣寨里绘就了一幅“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幸福图景。
文明实践敲开“安心门”。
“波涛,我们来给您修庭院啦!”不久前,曼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党员志愿者与村民们的身影,出现在了波坎溜家的庭院里。原来,驻村干部在“敲门行动”中发现,波坎溜家庭院地面泥泞不平,雨天积水没过脚踝,日常出行隐患重重。随即,党员志愿者纷纷联动,筹集来水泥和砂石,一场“安居改造”正式启动。
庭院“变形记”牵动众人。志愿者李大哥紧握锄头铲平地面:“一下雨泥巴很滑,波涛走起来太危险了。”90后志愿者小依挽起裤腿和泥浆,还特意规划:“竹楼下方全铺上水泥,旁边空地种波涛爱吃的甜南瓜!”抬水泥、拌石灰、画线路,30余名志愿者分工协作,穿梭在庭院中的身影,让泥土里“开”出安心的花,仅一个下午,150平方米的地面硬化完成,曾经的“泥洼地”变身“安全院”,这是文明实践“为民办事”的生动注脚。
志愿服务守护“朝夕好”。
“波涛,低保金已经打到卡里了!”妇女组长依刚拿着手机,手把手教波坎溜查看到账信息。老人接过手机,盯着屏幕上的数字看了看,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裤腿,眼里闪烁着泪花。他望着屋檐下新挂的腊肉,想起生病后捉襟见肘的生活,正是这笔及时的低保救助金,帮他撑起了生活,而帮忙对接政策、查询款项,只是志愿者们日常服务的一部分。
事事“搭把手”服务零距离。前些年,波坎溜因脑梗行动受限,村组干部将其纳入“重点关爱对象”,组建起“一对一”志愿服务小队,主动承担起照料责任,时常为其采买油盐酱醋、送医看病买药、缴纳电费保险……如今,老人堂屋墙上贴着的“紧急联系卡”,写满了村组干部及志愿者的电话,阳光透过缝隙洒在墙上,老人仰头望着,嘴角微微上扬,也暖了老人的心。
文明新风托起“稳稳的幸福”。
日落西山时,曼帕村的竹楼里炊烟升起,志愿者与村民围坐在波坎溜身边,喝茶聊天、听他唱古老的傣谣。星星之火与欢声笑语交织,老人清澈的眼眸里映着火光,志愿者龙楠掏出手机,定格下他笑得像孩子的瞬间,照片里,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笑意,身后庭院被晚霞染红,一如被焐热的心房。
从“孤影独坐”到“群心环绕”,曼帕村的这场“陪伴行动”,让老波涛明白:在平淡的生活中,没有真正“落单”的人,因为总有一群带着温度的“家人”,用双手编织温暖,用脚步丈量担当,让每一个迟暮的背影,都能在党的关怀里,笑成春天的模样。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更是志愿服务“零距离”的生动实践,让民生温度触手可及,让幸福滋味开门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