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万工程”擘画的乡村振兴壮阔图景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勇闯新路,引入“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CEO)制度,为绿水青山注入澎湃的发展动能。2022年底,魏春怀着对故土的热爱回到家乡当起了一名“新农人”,2024年6月,大渡岗乡“强村公司”(大渡岗象好农文旅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办是让她完成身份转变的一剂催化剂。她既是“新农人”又是“乡村职业经理人”,依托强村公司这一载体,聚焦产业重塑、资源整合与人才聚合,帮助当地村民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1
回乡初始,眼前并非全然是诗画田园。这里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茶山,却开发粗放;产业雏形初现,但链条短浅;青壮年外流,劳动力捉襟见肘。“回到家乡,不仅要唤醒这片茶园,更要深扎土壤,让老根脉发出时代的新枝。”魏春说道。她深知,光靠热情浇灌不了振兴之花,需要的是科学的蓝图和精准的路径。在“千万工程”成功经验的启发下,魏春将目光投向远方。凭借在外积累的商业智慧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她精准捕捉到茶旅融合、生态康养、订单农业等新业态的澎湃活力。她主动“走出去”,把先进地区的“真经”取回来,结合大渡岗的绿水青山,精心绘制出“以茶为核、多元联动、三产融合”的振兴路线图,一条“绿色茶园观光+生态农事体验”的产业升级路径清晰铺展。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魏经理化身“超级链接者”,以高效的执行力和务实的作风,将规划一笔笔刻在大地上。她深知人才是活水,积极搭建“乡贤智库”,用乡情和前景召唤游子。很快,吸引了9名有情怀的在外人才返乡创业,随后特色农家小院、飘香的咖啡厅、充满灵感的摄影工作室,在茶山间如春笋般冒出。资金和资源如何盘活?她以“强村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网,把分散的资金、沉睡的农房、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汇聚起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华丽转身。面对“谁来振兴”的难题,她组织起咖啡师培训、茶艺课堂,2025年累计教会了百余名村民新技能,本土的“田秀才”“乡创客”破土而出,30余名新农人找到了用武之地。魏春作为大渡岗乡的“乡村CEO”和返乡青年代表,她通过创办实体(春禧小院、热土工作室),组织助农活动、运用新媒体推广等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单日销售收入超8000元;本土特色IP矩阵线上宣传互动,年引流游客1.2万人次;实现全乡6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突破10万元,大干坝、大荒田村超30万元。
昔日的旧厂房,飘出了咖啡的醇香;沉睡的土地,支起了露营的帐篷,迎接着远方的客人;曾经杂乱的农家小院,摇身变为花果飘香的小花园、生机勃勃的小菜园;农家特色小院融合茶旅体验和文化传播,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客;“田间直供餐桌”快闪活动搭起了城市和乡村的桥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在茶山云海间徐徐展开。
乡村CEO制度的引入,恰如一块精准的拼图,弥补了传统村“两委”在市场运营、项目管理上的短板。魏春这位“经理人”,专注舞动产业规划和市场运营的指挥棒;村“两委”则稳稳托起组织动员和乡村治理的基石。两者职责清晰、协同发力,奏响了“专业人做专业事、基层组织强保障”的乡村治理新乐章,村民们的参与热情和获得感节节攀升。大渡岗乡的蓬勃生机和成功实践,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和人才虹吸效应。如今大渡岗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景洪市融媒体中心 摄
魏春作为乡村CEO,不仅是沉睡资源的“操盘手”、乡村业态的“设计师”,更是联结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市场的“关键桥梁”。其成功经验的核心在于:坚持专业运营,让市场力量扎根乡土;坚持农民主体,让发展成果惠及万家;坚持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释放价值;坚持机制创新,让治理效能持续提升。魏经理以“新农人”的姿态扎根田野,以“CEO”的智慧谋划发展,在大渡岗乡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书写着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景洪市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