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南群山环抱之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乡正悄然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茶山变“金山”,甜笋成“富根”,热情果结出“幸福果”……党建引领下,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双轮驱动”,筑牢了防返贫的坚实堤坝。

茶山变“金山”,生态文旅拓宽致富路径
作为茶乡发展高地,南糯山村在乡党委的引领下围绕古茶山资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旅建设,打造集观光、体验、民俗展示于一体的“茶山徒步”系统,创新形成“以茶为媒、以旅为线、串珠成链”的发展模式,逐步将该乡万亩茶园转化为一条融合一二三产特色的“富民路线”,依托“徒步+”模式创造导游、维护、接待等就业岗位,帮助超100名当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沿线农户户均年增收达2万余元。在这一过程中,乡党委注重推动“资源变资产、产区变景区”,在建立健全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同时,通过项目分红、公益性岗位倾斜等方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防返贫屏障。

甜笋成“富根”,组织经营推动产业振兴
面对过去帕宫村甜龙竹种植分散、效益不高的困境,格朗和乡党委积极构建“企业+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联动体系,整合上级支持和自筹资金217万元建设甜龙竹示范种植基地,引导村民规范种植、有序流转土地。目前,帕宫村甜笋已成功入选云南省“一村一品”,种植面积拓展至400余亩。现在,帕宫村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与销售渠道,先后吸纳100余人就地务工,日均工资130元,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田间地头增收”。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土地抛荒与农民就业难题,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产业基础。

热情结“硕果”,特色种植激活农闲经济
苏湖村在乡党委带领下,采取“党组织+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热情果种植,打造“农闲经济”与“门口经济”。该产业从种植到采收、包装全链条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挂果期自每年10月底持续至次年4月,亩产600公斤至800公斤。村民日均收入可达120元,月均超3000元的收入让热情果成为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果”。格朗和乡通过精准发展“季节经济+家门口就业”,推动特色农业与劳务就业深度融合,既缓解农闲时节就业压力,又拓宽群众稳定增收渠道,形成防返贫与促振兴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在这里,振兴不再是口号,而是群众手中的就业机会、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越来越甜的朴实笑容,以产业为笔勾勒出的这条“防返贫”坚实路径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云南网通讯员 赵大礼 马俊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