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景真村的金饰锻造工坊里,65岁的玉叫正握着小锤在金片上细细錾刻,这位与傣族金饰锻造手艺相伴三十载的匠人,不仅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更带领全村30余户乡亲闯出“指尖淘金”的致富路。

在傣族人民的文化体系里,金饰绝非单纯的装饰器物,而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人生仪式的“必需品”、社会价值的“硬通货”,这形成了巨大的金饰锻造市场需求。35岁起,玉叫就从母亲手中接过技艺传承的接力棒,从熔金、拉丝到錾刻、镶嵌,20余道工序她练了30年。玉叫深知工艺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她主动走出工坊,探寻金饰与玉石的搭配之道,钻研专业的色彩搭配技巧,更紧跟市场潮流迭代样式设计,让传统金饰焕发新生。从“守正”到“创新”,工坊的产品既饱含传统韵味,又紧扣当代审美脉搏,使玉叫金饰锻造工坊在行业中口碑载道,生意红火不息,成为众多店铺收购金饰的首选之地。

在工坊愈发红火之际,玉叫主动扛起党员先锋模范旗帜,毅然敞开自家工坊的大门,免费收徒传艺,这份打破“家庭代际传播”局限的魄力,让古老手艺得以跨越亲缘边界,走进全村百姓生活。曾在外打零工的村民岩洪罕,跟着玉叫学了2年錾刻,如今每年收入超20万元。“以前一年挣的钱不够盖房,跟着咩涛(傣族大妈)学了这门手艺后,新房盖起来了,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景真村已有30户村民加入金饰锻造行业,全村年订单量近20万件,总产值达3000余万元,户均增收近20万元。那一件件精雕细琢的金饰,便是带动乡村振兴的“金花”,从一户一艺到一村一业,这朵“金花”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牵活了乡村发展脉络,书写着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云南网通讯员 李文琼 胡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