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罗梭江蜿蜒流淌,雨林生机盎然。近年来,该镇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文化传承各环节,通过“理论铸魂、人才筑基、实践创新、产业融合”四维发力,推动傣族章哈、哈尼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沉睡”走向“鲜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理论铸魂:“民族话”传党音 文化传承不偏航
“党的政策像柚花,香飘村寨进万家……”勐仑镇柚子节赶摆场上,傣族章哈传承人用婉转曲调传唱政策,这是该镇“双语宣讲”的生动缩影。为让党的创新理论直抵各族群众心底,该镇创新“傣语+”“哈尼语+”宣讲模式,把板凳会设到农家庭院、院坝聊搬进感恩亭、宣讲台搭在节庆现场,以章哈调、山歌等“土味艺术”,将文化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领会的“家常话”。
与此同时,该镇深挖城子村追歼战纪念碑、知青馆等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红色文化矩阵。今年七月,党员沿“知青路”前行,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听老知青讲述汉、傣、哈尼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往事,让革命历史与“同心守家园”的民族记忆深度交融。如今,镇区主街道、民俗广场上的300余条文化宣传牌,更让“文化传承、同心筑梦”的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人才筑基:建“乡土智库” 非遗技艺有传人

“以前怕傣锦没人学,现在镇里办培训班,年轻人学得可积极了!”傣族傣锦传承人玉应的感慨,道出了勐仑镇文化人才培育的成效。该镇先从“挖潜”入手,开展“民间艺人普查”,收录傣族章哈、傣拳、哈尼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文艺爱好者23人,建起“乡土文化能人库”,建成2个非遗工坊,让老艺人有了稳定“传艺平台”。
在此基础上,该镇每年开展民族舞蹈、声乐等培训班10余期,针对青少年开设章哈、傣锦特色课程,从娃娃抓起培育非遗“接班人”。同时搭建“传帮带”平台,推动专业文艺工作者与乡土能人结对,形成“老艺人带新学员、骨干带队伍”的良性循环。如今,这些文化能人活跃在村寨广场、研学课堂,成为行走的民族文化“移动火种”。
实践创新:“雨林研学”架桥 文化基因活起来

“看,这是绞杀榕,傣族老人说它是雨林的‘守护者’……”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学导师一边带青少年观察植物,一边讲述背后的民族故事。勐仑镇依托这一独特资源,以“民族文化+生物多样性”为核心,构建“全域皆课堂”的沉浸式研学体系,开发“探秘雨林·萤萤之光”“雨林博物成长营”等课程,让民族文化从“橱窗展览”走进“生活实践”。今年以来,全镇已接待研学团队694批次、2.3万余人次。
不仅有“自然探秘”,更有“乡愁触摸”。该镇在城子村、曼打鸠、大卡老寨等传统村寨,打造贝叶经抄写、傣陶制作、哈尼刺绣等民族文化课堂。学生们亲手揉陶土、绣纹样、写贝叶文,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让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产业融合:“文化变现”破题 传承致富双丰收
“以前泼水节只图热闹,现在能看表演、吃美食,还能卖自家柚子,一年比一年好!”曼安村村民岩温的话,是勐仑镇“节庆经济”的真实写照。该镇以泼水节、嘎汤帕节、“巴颂”酸鱼节、柚子节等民族节庆为载体,构建“党组织引领+节庆活动+群众参与”机制,每场活动融入民族文艺展演、美食比拼、特色农产品评选,既守住文化根脉,又带动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全镇已开展系列节庆活动72场次,带动经济效益1233.2万元。
如今的勐仑镇,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不仅让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更足,更让文化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生动实践。
云南网通讯员 刀飞 董益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