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勐海镇曼短村的山间,阳光洒落在一片片白色大棚上,宛如茶马古道上飘动的丝绸,温柔覆盖着山野。“咱们大棚里结出了‘紫玛瑙’!”拉祜族村民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道。他们口中的“紫玛瑙”,正是金都三号紫皮百香果。此时,村民们背着绿布袋,在大棚中小心翼翼地采摘,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整合土地,筑牢“产业骨架”
“紫玛瑙”的持续产出,离不开稳固的“矿源地”。勐海镇党委坚持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党委+项目领办+持续跟踪”机制,成功引进西双版纳巨农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落地发展专利品种——金都三号紫皮百香果。项目启动后,曼短村委会整合流转土地1200余亩,采取分段种植模式,实现百香果全年供应,预计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不仅为百香果产业搭建起坚实的骨架,也铸就了一座源源不断的“紫色宝矿”。

汇聚人才,注入“发展活水”
产业要持续,人才是关键。曼短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搭建“党支部+村民就业+企业招聘”平台,带动傣族、拉祜族、哈尼族、汉族、回族等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并吸引2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党员窦航帅主动对接电商新趋势,邀请知名农业主播“农大丁同学”开展公益助农直播,形成“党员牵头+企业协同+主播助力”的创新模式。短短3小时直播,售出百香果近6吨、3000余单,销售额达17.4万元,既拓宽了销路,也打响了曼短百香果的品牌知名度。

延伸链条,激发“振兴动能”
“我们要带着大家一起富起来!”这是勐海镇党委与企业的共同目标。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村党总支书记带头宣讲政策,企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传授种植技巧,推动百香果标准化种植。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工资290万元,帮助村民实现技能与收入“双提升”。企业统一销售百香果600余吨,盈利近800万元。随着百香果产业不断壮大,农资、物流、包装、电商等配套环节也逐步完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持续打造勐海镇曼短村热带水果“新名片”。
如今,曼短村的连绵大棚中,“紫玛瑙”缀满枝头,映衬着傣族筒裙的斑斓、拉祜族挎包的质朴,也映照出村民们藏不住的笑意。从茶马古道的沧桑岁月,到直播带货的崭新图景,曼短村以这颗紫皮百香果为纽带,串联起资源、人才与市场,让边疆村寨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兴。
云南网通讯员 石颖 孔庆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