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镇的边境线上,曼旦村以“党建红”为引领,以“非遗活”为抓手,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组织有活力、非遗有魅力、群众有收益”的边境乡村振兴路径。
党建领航:把稳产业发展“方向盘”
曼旦村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破解发展难题,让“资源变资产、文化变财富”成为现实。面对产业单一的困境,村党组织主动对接上级部门,组建“科技下乡”志愿服务队,邀请农业专家进村指导,在稳固橡胶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布局林下经济与特色产业——党员带头试种林下苦笋,已累计发展740亩,年均带动农户增收74万元;针对食用菌项目,村党组织牵头洽谈企业、协调土地,推动项目落地。2024年曼旦村集体收入已达17.1万元。 从“党员带头干”到“群众跟着上”,曼旦村通过党组织“穿针引线”,将分散的农户凝聚成发展合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筑牢了边民稳定增收的“压舱石”。
非遗赋能:激活文化经济“双价值”
作为傣族传统文化富集地,曼旦村以“保护为先、创新为要”推动非遗“活起来、传下去、能创收”。村里依托国家级非遗傣族象脚鼓舞传承人波罕丙、省级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人岩涛等非遗人才,累计举办非遗培训班40期,培养大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村党组织协调资金建成“非遗工坊”与象脚鼓研习基地,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免费教学,让象脚鼓制作、贝叶经刻写、傣锦织造等古老技艺代代相传。
更具创新性的是,曼旦村将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绑定:打造6家民族特色民宿,设计“非遗体验+生态观光”旅游线路,把象脚鼓舞表演、酸鱼制作体验等融入旅游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傣族文化魅力。据统计,该线路年创收超30万元,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增收”的双向共赢,让非遗成为边境乡村的“特色名片”。
生态筑基:擦亮宜居宜业“新底色”
曼旦村坚持“生态优先、文明随行”,以党建推动绿美建设与乡风文明同频共振。党组织牵头组建“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党员带头签订“环境整治承诺书”,划分“党员责任区”,推进河道清淤、雨污分流、危房拆除等工作,如今全村道路硬化率、电网改造率达100%;村党组织牵头发起“庭院美化”行动,党员上门帮村民设计庭院,引导种植三角梅、火龙果等,建成“微花园”“微果园”40余处,呈现“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生动景象。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村党组织牵头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党员带头倡导文明过节、婚事新办,摒弃铺张陋习。生态之美与文明之风相互映衬,让曼旦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幸福村。
从边陲小寨到乡村振兴样板,曼旦村的实践证明:以党建强组织、以非遗聚活力、以生态筑根基,就能让边境乡村既有“金山银山”的实惠,又有“绿水青山”的诗意,更有“文化根脉”的传承,为新时代沿边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云南网通讯员 刀飞 杨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