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西双版纳 >> 政务服务 >> 正文
勐海:“茶乡竹韵”竹编技能竞赛点燃残障人士就业梦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16:37:27  来源: 云南网

  竹篾翻飞,指尖流转,一件件精美的竹编作品在选手手中逐渐成形,引来现场观众阵阵赞叹。近日,一场完全由残障人士参加的“茶乡竹韵”竹编技能竞赛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乡人民政府与西双版纳雅航然咀竹业有限公司的精心组织下圆满落幕。这场充满温度与匠心的赛事,不仅是一次技能的较量,更是一次希望的播种,为全乡残障人士就业增收注入了新动力。

参赛选手及嘉宾合影

  素有“茶源之乡”美誉的格朗和乡,将茶韵与竹艺有机融合,着力发展“茶产业+竹编”特色手工艺。本次竞赛以“茶乡竹韵”为主题,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为全乡16名有竹编基础或兴趣的残障人士搭建起展示技艺、交流学习和促进就业的实践平台。格朗和乡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不仅是乡党委、政府推动残障人士事业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建引领下多方联动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旨在帮助残障朋友掌握一技之长,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能增收”。

参赛选手们专注比赛
评委为选手作品打分

  现场暖意融融、秩序井然。赛事特邀云南省木雕艺术师、西双版纳雅航然咀竹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德荣现场指导,从竹条劈制、纹理编织到造型设计,手把手传授关键技艺。比赛中,选手们神情专注、指尖灵活,竹篾在掌心自如翻转,通过起底、收边、编花等工序,将普通竹材逐步变为精美的工艺品,更有选手巧妙融入民族元素,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竹编挂饰。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仅凝聚着选手扎实的技艺功底,更传递出选手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本次竞赛邀请了竹编行业能手及乡工会代表组成评审组,从“技艺熟练度、作品创意度、实用适配度”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审。经过2小时的激烈比拼,最终评选出各类奖项。

  “能拿一等奖我真没有想到!”一等奖获得者二爬手捧证书,难掩激动,“以后我希望能和老师好好学,用双手养活自己、自力更生!”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参赛选手的心声,现场掌声此起彼伏,既是对选手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自立自强精神的由衷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竞赛并非“一次性比拼”,而是格朗和乡“培训+竞赛+就业”全链条服务模式的关键一环。赛前,乡工会已联合企业开展多期竹编就业技能培训;赛后,还将把优秀选手推荐至西双版纳雅航然咀竹业等企业或合作社就业;接下来,有关部门还将会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实现“手艺变收益”。

  近年来,格朗和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残障人士就业帮扶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创业扶持等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残障人士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承办此次竹编技能竞赛的西双版纳雅航然咀竹业有限公司,正乡党建引领推动残障人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公司党支部的带领下,旗下的“大禾竹艺”品牌2024年业务收入达300余万元,较好带动了周边群众,特别是残障人士群体就业增收。目前,大禾竹艺20余人的团队中,残障员工有8人,规模最大时期曾有42名残障员工同时在岗。“在我们这里,残障员工不仅食宿全包,薪资也与普通员工相同。”公司党支部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获得社会认同。”这种以党支部引领企业倾斜就业资源,有针对性开展劳动力招募的“组织化务工”模式,正是格朗和乡在党建引领下,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特殊人群稳定就业的生动写照。

  未来,格朗和乡将继续联动有关部门及辖区企业,聚焦残障人士“学技能、能就业、稳增收”的核心需求,开展更多贴合本地产业的技能培训与实践活动,让残障人士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找到自身价值,走向有尊严、有奔头的幸福未来。

  云南网通讯员 杨哲郎 马俊宇 胡珊珊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