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勐遮镇曼央龙村以农产品初加工冷链车间为关键抓手,有效破解农产品储存难题,并将冷链设施打造为串联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的“核心引擎”。

红色引擎,让出“民心路”。“党员先拆、群众跟上!”曼央龙村晒场旁一声吆喝,村党总支书记岩温行带头拆除了自家后菜园篱笆,身后多名党员同步行动。清理起了被鸡棚、篱笆、冰柜挤成“羊肠”的土路,在党员的带动和村干部劝导下,村民岩应搬离了冰柜、移走了香蕉树,玉央拆除了自家鸡棚。仅一天时间杂物被清理移出、路面拓宽4米,打通了冷链运输的“最后一公里”。一场“让路”行动,把“沪滇协作”从标语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愿景,更把党组织的组织力写进村庄每一条被拓宽的缝隙里。

红色契约,守住“集体芯”。曼央龙村项目始终坚持“集体所有、农民受益”原则,项目由上海市投入帮扶资金850万元,村集体自筹94万元,建成后明确项目产权完全归属村集体,车间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为确保资产持续发挥效益,村党支部牵头制定科学运营方案,租赁公司开展运营,签订15年协议,形成稳定租金收益,且建立租金收益动态增长机制,确保租金收入纳入村集体账户,并严格规定用途,部分用于帮扶困难群众、投入公益事业,为村集体经济装上了“造血泵”。

红色工坊,捧稳“家门口饭碗”。冷库一降温,村庄就升温。“以后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能照顾家中老小!”留守妇女小玉说。对曼央龙村2000多名村民而言,冷链车间不仅是村集体账户上增长的数字,更是“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据悉,目前该项目已固化“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岗位库,待车间建成后,将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提供农产品分拣、包装、冷链管理等岗位,有效带动村组党员、留守妇女、中老年劳动力就业增收。同时,村党总支将牵头组织农户扩大小糯玉米等特色作物种植规模,并形成“种植—加工—冷链—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土地收益+务工收入”双增收。
云南网通讯员 周金安 三大 马豫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