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货场上,一台国产的大型矿山机械设备正被吊车载上货船,准备出口运往缅甸,一旁,工人们正在将其他出口的生产、生活物品搬运装船,完成载货的货船有序驶离港口,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记者近日跟随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县域经济发展主题采访时,在勐腊县关累港口岸看到的场景。

边境线长达740.8公里,与老挝和缅甸相邻的勐腊县近年来依托县域内拥有陆路和水路4个国家级口岸的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着力将口岸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传统的“过路经济”“通道经济”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口岸经济深度转型成效日趋显现。
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南与老挝陆地相连,作为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诸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港,关累港口岸近年来成为了中国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进行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综合性枢纽。
在边民互市货场,记者看到满载食品、农副产品的大货车,正在接受查验,准备运往港口出口,而部分进口的农副产品也在此查验、分拣、装车。这家由勐腊县顺利边民互市专业合作社负责运营的边民互市,可以通过‘提前申报,货到验放’等措施在线上平台进行交易,线下平均1小时可以办理完成所有通关手续。
“合作社2023年成立至今,社员发展到600名,已经完成了1500余万元和800余万元的进口交易额”负责人郝庭瀚介绍说,出口商品主要以食品、日用品等为主,进口则大多以老挝、缅甸和泰国的水果干、工艺品等为主。通过边民互市的运营对边境地区的尊重增收带动较为明显。
“随着口岸联检楼、市场建成启用,近几年来关累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勐腊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4年7月29日,关累港口岸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建成并通过海关总署验收;2024年12月10日,关累港口岸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澜沧江—湄公河水运通道与昆曼公路、中老铁路的进一步互为补充衔接;今年5月7日,首批泰国水果经关累港口岸顺利入境,开辟了泰国水果进口的新通道。目前,正在推进水路、公路、铁路联运关累港口岸综合码头项目的前期工作,关累港新边民互市场所(查验货场)项目也在进行重新选址工作。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勐腊县正加快谋划关累港口岸建设临港边贸物流枢纽,挖掘和释放关累港发展优势,将关累港打造成“大湄公河流域综合性国际港口和物流集散中心、澜湄流域中国第一水运门户”。

位于勐腊县西南端的勐满,这个2024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口岸,正在实施口岸查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的大型查验、仓储货场已基本完工,不远处新建的中国勐满国门联检楼片区工程建设也已初具雏形。
作为勐腊县口岸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产业落地平台,依托勐满口岸和在老挝北部5省合作种植大量橡胶的资源优势布局的勐腊产业园区勐满片区,正全力加快勐满国际橡胶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精深加工核心集聚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加工天然橡胶60万吨,目前已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并初步投入使用。
目前勐满片区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已经完成建设,并作为一般贸易查验场及边民互市场投入使用,进口肉牛产业也在片区内落地发展。一个集天然橡胶全产业链产业、进出口贸易、物流运输、进口肉牛、口岸综合服务等多元功能的现代化口岸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通过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速区域协同发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强化保障能力6方面重点工作,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口岸营商环境,勐腊县正向着‘单一通关节点’向‘综合性开放枢纽’转型的发展目标迈进。”勐腊县商务局副局长、县政府口岸办主任白晔介绍说,2024年,勐腊县进出口贸易额(含磨憨)550.95亿元,同比增长11.4%;进出口货运量1043.97万吨,同比增长14.55%,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数900万吨。今年1至7月,勐腊县(含磨憨)进出口贸易额完成401.98亿元,同比增长19.99%。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沿线沿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勐腊县积极探索“两头在外”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现代化通道体系、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要素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以跨境农业合作和加工贸易为主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云南网记者 戴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