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新闻办在景洪市举行西双版纳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综合专场,介绍“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按照州委、州政府部署安排,全力以赴谋全局、抓项目、强基础,在促改革、增动能、惠民生上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4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前四年年均增速达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7万元,位居全省第6位。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4.1%,排名全省第2位。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20年的10.4%提升至45.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连续10年保持全省最小。
五年来,“两区两城”建设实现新跨越
西双版纳州再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累计创成全国示范县示范单位2个,全省示范单位、教育基地27个,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取得历史性突破;森林覆盖率持续保持全省第1,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95%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创新区形成新格局;2024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和旅游总花费分别突破7000万人次、1000亿元,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1.95万人次,同比增长264.67%,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世界旅游名城焕发新魅力;全州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增至7个,2024年,全州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分别增长21.4%和25.7%,均位于全省前列,现代化口岸城市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提升
聚焦文旅康养、橡胶、普洱茶等七大重点产业,2024年全州七大重点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3100亿元;全州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30余个,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08家,近三年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27项,全州省级开发区增至3个,产业发展平台布局持续优化。
五年来,改革深化释放新活力
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连续三年因及时核查并破除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落细落实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若干措施,近三年,全州经营主体净增8.67万户,增长57%,重点领域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赋能。
五年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85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引进云南民大附中等教育集团与州内7所高中合作办学,累计新增学位24840个。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站在新起点上
西双版纳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推进产业强州建设
让发展基础更牢
动能更强
成色更足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贡献西双版纳力量
发布会上
还有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十四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取得了哪些亮点和突破?
“十四五”以来,西双版纳州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牵引,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产业升级步伐稳健。注重一产提效,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稻鱼鸭蔬模式,实现一田多收共赢;小糯玉米“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发力,种植面积、综合产值不断增长。注重二产提质,出台工业经济止跌回升工作方案,橡胶原料加工由单一的标胶向汽车轮胎胶、动车减震专用胶、浓缩乳胶发展;推进热带水果(鲜果)向饮品、果干、伴手礼转型升级,抓好“产学研医”协同推进。注重三产融合,依托古茶山资源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推动服务业向多元化、现代化转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积极探索“茶光互补”等复合型光伏产业新模式,既推进绿色能源转型,又有效带动地方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借鉴九大高原湖泊核算经验,构建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生态资产+生态产品价值”双评价体系,特别增设“物种保育”特色指标。并且在今年3月,核算成果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全省首个参照国家规范完成全域核算的州市。
绿色能源加速发展。“十四五”时期全州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160.5万千瓦装机、增幅达81.8%,绿色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高达99%。今年6月全州首个共享储能项目20万千瓦装机建成投产,储能实现零突破。
“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州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有哪些主要做法和成效?
“十四五”时期,我们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以工业投资为牵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数字赋能为支撑,推动全州工业和信息化实现了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持续提升的向好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特色产业支撑更加有力。截至目前,全州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64户,比2020年增加47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茶叶、橡胶、蔗糖三大特色产业占比超过47%,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提速发展,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协同推进,工业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不断增强。
项目与园区建设协同发力,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十四五”以来,工业投资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工业投资从橡胶、茶叶等传统制造业向建材、生物制药、绿色食品加工等多领域拓展,60个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园区建设同步推进,“一县一园”格局初步形成。连续三年设立园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建成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2022至2024年,园区入园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37%、53%和21%。
数字赋能软硬协同并进,工业数字化步伐加快。持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5G基站6451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48.3个,5G用户占比达71.2%,家庭千兆光纤覆盖率达到477.4%,这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二位,实现城区、景区、园区、乡镇和行政村5G全覆盖。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应用,全国首台普洱茶拣剔机器人在勐海茶厂成熟应用,搭建橡胶数字贸易平台,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9%。
“十四五”期间西双版纳州推进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和关键领域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傣医药产业的发展,把傣医药列入西双版纳州重点产业之一。
着力打基础。制定印发《西双版纳州“十四五”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产业工作专班和傣医药产业协会。特别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药条例》于今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填补了傣医药立法空白。州委九届九次全会明确将傣医药产业列为全州重点培育的六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药材种植稳步推进。建设了1000亩傣药资源圃,保护种质资源200余种,开展72个傣药标准研究,2000亩种植中试,规划发展林下种植100万亩。建成饮片厂2个,年加工能力达8万吨,形成了从资源保护到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格局。
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成功引进黑龙江医科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建成傣药南药省级重点实验室。西双版纳傣药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我州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新药研发成果显现。近三年立项实施产业项目54个,投入资金3655万元。新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15年来首次新增国药标准新药1个,获临床试验批准1个,2个品种列入省级重点支持开发名录,完成经典名方转化和院内制剂研发6个,2024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依托傣医药“治未病”理念,开发出功能性普洱茶、特医食品等15个品类,傣百解雾化剂、拖擦包等12种功效型产品,以及化妆品17种,推动产业向“防、治、养”全链条延伸。
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引进7所高校参与研究,引入全国工商联中药材分会会长单位1家、副会长单位3家,成功落地发热类医疗器械“独角兽”企业上海炙愈,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州傣医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从2023年27.96万亩增至2024年33.17万亩,增长19%;药材进口量从0.85万吨增至1.48万吨,增长74%;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从20.79亿元跃升至41.57亿元,实现翻番,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十四五”期间西双版纳州科技创新工作整体成效如何?“十五五”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取得突破?
“十四五”期间,全州科技创新工作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在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创新主体规模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7家增长至2025年4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08家,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
研发投入逐步回暖,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预计国家核返6.6亿元,较2023年增长2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2021年6.16亿元增至2024年14.39亿元,2025年1—10月已完成12.42亿元,完成省定目标3.5倍。
平台与人才支撑增强,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专家工作站25家,选派云南省科技特派员428人、“三区”科技人才317人,组建3个省级科技特派团,为产业创新提供“硬件+人力”保障。
服务产业成效凸显,围绕生物医药、热带农业等领域实施科技项目1009个,带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产值翻倍,橡胶、普洱茶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快。
“十五五”时期,将从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精准引育创新四个方向重点突破。
天然橡胶产业 “十四五”时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天然橡胶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也是我州的传统支柱产业。“十四五”时期,我们围绕“两基地、两中心”发展定位,全力推动橡胶产业向千亿级集群迈进,初步形成了“规模领先、链条完善、创新驱动、开放协同”的发展格局。
产业规模持续领跑全国。2024年,全州天然橡胶种植面积465.8万亩,占全国的27.8%、全省的55%;干胶产量35.7万吨,占全国的37.3%、全省的62.3%,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0亿元,种植与原料优势持续巩固。我们积极拓展境外资源,借助RCEP与中老铁路机遇,2024年从泰国、老挝、缅甸进口天然橡胶原料39万吨,带动综合加工产量达112.7万吨,形成“境内+境外”双轮驱动的原料保障体系。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提升。目前全州涉胶企业达134家,产品涵盖轮胎胶、浓缩乳胶、乳胶制品、特种专用胶、橡胶木板材、橡胶籽保健品等领域,培育出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5户,产值超10亿元企业3户。从种植、加工到制品生产、木材综合利用,全链条体系基本建成。2025年三季度,橡胶全产业链实现产值205.74亿元,同比增长22.17%,其中综合加工产值107.11亿元,增长26%,附加值持续提高。
创新与政策支撑更加有力。我们与青岛科技大学共建了云南天然橡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专家工作站、国家检测中心等平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户。政策方面,出台《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连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曼列、田野、天邦等重点企业技改项目稳步推进,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西双版纳在推进高原热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亮眼成效?
西双版纳州紧紧围绕“做足热文章、打好特色牌”的发展思路,推动热区农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加快转变。
做强特色产业,丰富优质农产品供给。全州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43万亩以上,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勐海县成为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县。小糯玉米种植面积21.7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糯玉米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我们还积极引种榴莲、热情果、燕窝果等特色水果,2025年前三季度热带水果种植面积达92.3万亩、产量134.4万吨。水产养殖方面,我们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建成6000吨级罗非鱼加工厂、全省最大红螯螯虾苗繁育场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景洪市成为全省淡水养殖第一大县。
强化科技支撑,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推进种业振兴,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冬繁基地和淡水渔业良种南繁基地,景洪市被列为2025年制种大县奖励基地。制定了特色产业12项地方标准,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农机合作社33家,拥有农用无人机约1600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位居全省前列。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附加值。在加工环节,推动咖啡焙炒、冷萃冻干等产品开发,水产品形成冻品保供、预制菜加工、非遗酸鱼等多元产品体系。在流通环节,建成田头冷库307座,保障农产品品质。在融合发展中,积极打造“茶文旅”“渔文旅”等新业态,助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2024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23.33亿元,较2020年增长40.4%。
西双版纳在拓宽农民增收路径、让农户共享发展红利方面,有哪些针对性举措,取得了怎样的实效?
“十四五”期间,我们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以“产业赋能、就业拓路、政策托底”为抓手,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做强特色产业,夯实增收基础。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共计1.07万个。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252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帮扶,带动脱贫户1.6万户、6.4万人稳定增收。
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增收动能。构建“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服务保障”一体化就业帮扶体系,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658个。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乡村工匠、致富带头人约4000人。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0.85万人,“务工增收”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
挖掘乡村潜力,拓展财产性收入。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各种新业态。整合投入6000万元推进11个古茶山融合项目,项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深入推广“三曼”模式,实施勐罕镇、曼弄枫等8个乡村旅居综合体示范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经济股权收益。
强化政策托底,筑牢增收保障。创新推出“乡村振兴银担快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38亿元。同时,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扎实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
2024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95元,居全省第三,较2020年增长36.4%;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5,为全省最小。
西双版纳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有哪些突出亮点?
当前,全州外贸发展的核心亮点集中在边民互市贸易的规范化、高质量推进上:
政策引领与平台建设同步推进,实现边民互市“全覆盖、零的突破”。全州勐龙、打洛、关累港、勐满四个边民互市点已全面实现一二级市场上线运行,并完成税收“零”的突破。我们先后出台《西双版纳州规范提升边民互市贸易实施方案(试行)》《边民互市贸易政策指南》及《西双版纳州进一步规范边民互市贸易的八条措施》等政策文件,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讲解等方式推动政策落地,为边民互市规范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发挥口岸优势,构建“水公铁联运”新格局。作为全省唯一国际水运口岸,关累港依托勐关高速通车和散货码头投用,持续释放口岸活力。自去年实现全面结算以来,其边民互市二级市场进口货运量达2.8万吨、贸易额2.6亿元,商品种类由6种拓展至30余种,涵盖工艺品、鲜魔芋等,“千亿级”水运枢纽建设稳步推进。
创新“民生导向”模式,打造中缅边境共赢样本。景洪市勐龙镇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11个边民合作社,通过组织边民以粮豆类产品进口与日用百货出口的“双向流通”实现增收。2024年,勐龙通道边民互市贸易额实现15.5亿元,同比增长121.9%,主要进口芝麻、花生、蚕豆等农产品,出口饲料、啤酒、日用品等,极大丰富了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二级市场结算机制全覆盖后,累计12万人次参与互市,为边民增收481万元,集体增收244万元,形成“小而活、惠民生”的边贸发展新模式。
“十四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在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四五”期间,西双版纳州不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口岸功能持续完善。关累港口岸建成全省首个水运口岸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目前,全州已拥有6类11个指定监管场地。打洛口岸粮食进境指定监管场地申报材料已由昆明海关报送海关总署,口岸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物流网络加快构建。全州共有20个物流项目纳入省级重点库,计划总投资105.24亿元。2025年计划投资15.02亿元,1至9月已完成4.26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仓储面积98.6万平方米,物流承载能力将实现大幅提升。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西双版纳天然橡胶绿色智能物流综合园已投产运营;玉磨铁路西双版纳站物流仓储一期、勐满园区冷链物流设施一期等项目已竣工验收;野象谷冷链物流、勐龙通道公铁联运冷链物流等项目正加快建设,为创建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主体提质增效。目前全州共有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6家,“十四五”期间新增5家,企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政策支持精准有效。积极宣传落实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物流补贴等政策,2021年以来全州企业累计获得补贴资金2.87亿元,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至2024年,全州现代物流业总收入从147亿元增长至174.91亿元,年均增速保持较快增长。2025年1至9月实现总收入102.58亿元,同比增长9.5%,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云南网记者 官媛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