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爱“一老一小”】格朗和乡:十四载“代际桥”让爱在传承中流淌
“在我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我家阿婆经常带着我到茶山里摘野菜,她走累了,我就帮她捏捏脚、捶捶背,那是童年最快乐的日子……”在位于勐海县格朗和乡的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里,老人们正坐在竹椅上,用哈尼族方言缓缓诉说往事。孩子们仰着小脸围坐,好奇的眼神追随着老人,清脆的提问与温和的应答交织,笑声漫过竹楼的缝隙,定格成最温暖的画面。

这座连接“一老一小”的“代际桥”,已在时光里搭建了14年。传习所以“以年少之暖、护长寿之安、让温情相传”为理念,每逢重阳便搭起互动平台,让岁月的智慧与童年的活力在此相遇。老人们捻着衣角回忆往昔,从春耕时泥土的芬芳到节庆时银饰的叮当,从劳作的艰辛到收获的欢愉,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民族记忆,顺着话语流淌进孩子们心里。

故事落音,孩子们的表演便拉开序幕。儿歌清亮,舞步轻快,稚嫩的身影在暖阳里跳动。表演结束,小手轻轻为老人捶背、拭脸,动作虽生涩,掌心的温度却格外真切。老人们也捻起竹篾、穿起彩线,把编织竹艺、制作绣品的“老手艺”手把手教给孩子,指尖的温度在传承中悄悄传递。

“十四年,这项活动能够坚持下来,靠的是全村人的热忱,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托举”传习所负责人张琳艳的话里藏着欣慰。本次活动邀请到了西双版纳州妇女儿童心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龙思海老师,龙老师以三十余年的社会工作经历为线,讲透生命力的坚韧与温暖。此外,格朗和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爱心企业送来的保暖毛毯、拐杖和日用品,被孩子们小心翼翼地递到老人手中,小小的身影穿梭其间,让关怀多了几分灵动。
“关爱从不是一瞬的承诺,而是代代相传的接力。”张琳艳的声音温柔却坚定。在这里,老人们告别了孤单,在陪伴中舒展笑颜;孩子们读懂了传统,让民族美德在心底扎根。如今的传习所,既是哈尼文化的传承阵地,更是温情涌动的港湾。在政府、公益组织与爱心企业的共同守护下,这座“代际桥”愈发坚实,让爱与温暖在岁月里不断延续、生生不息。(李红兰 马俊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