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新发布丨凝心聚力促和谐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
11月11日上午,西双版纳州政府新闻办在景洪市举行西双版纳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专场,介绍“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的具体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接下来
跟小编一起看
发布会上的主要内容
↓↓↓
“十四五”以来,西双版纳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续写誓词碑故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更加凸显
聚焦“主线”,不断完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全面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纳入”。联合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设立“铸牢”专家工作室、科研实践基地,赋能共同体研究。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助力示范区建设,全社会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2023年1月,我州再度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1个集体和2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389个示范点创成不同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率先在景区建成西双版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被国家民委列为边境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西双版纳节点”。实施中华优秀文化项目49个,编纂发行《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基诺族卷》,推进《中国傣族诗歌全集》翻译,创作歌曲《石榴籽籽心连心》、章哈剧《乌莎巴罗》,建成全省首个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体验馆,常态化开展中华文化认同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各级党校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教育,创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18所、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310所,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在润物无声中深深扎根。
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更加均衡
“十四五”以来,统筹资金15.23亿元,全州42个边境幸福村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并启动升级版建设工作,第4轮“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圆满完成,77个示范点、4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率先在全省建成边疆特产销全国(西双版纳)展销中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4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1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962元,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呈现。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更加宽阔
出台《西双版纳州“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实施细则》,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区联盟,启动试点建设,打造“和谐、和睦、和美”家园,推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5个方面的全方位互嵌,总目标是3年打造55个“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打造各族青少年交流基地,开展“身在边疆 心向北京”石榴籽籽心连心等交流活动,参与人数达10万余人次。推出10条旅游促“三交”精品线路,建成35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成功举办全州第八届、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团结花开》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促进各民族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立、改、废”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9部。将民族宗教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州县乡村”法律服务站全覆盖,“全国法治县”实现县(市)全覆盖,建成县乡村三级网格4500余个。打造6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示范带,在抵边乡(镇)设立边防办和边防事务中心,建立“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共同体,创新实施“党员中心户+五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深入开展普法强基和法治宣传边关行活动,各族儿女厚植家国情怀、驻守边关,“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即将迈入“十五五”时期
西双版纳州将继续坚持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
深刻把握“五个共同”“四个与共”
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推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
发布会上
还有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西双版纳、法治西双版纳的目标,在扎实推动全州社会治理工作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和经验?
平安是民生之首,发展之基。我州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全满意作为最根本追求,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围绕让社会治理工作更高效、更精准,自主研发并迭代升级“平安版纳”信息平台,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效助力社会面防控,为快速精准流调溯源提供重要支撑,有效防止“同地疫情2次发生”。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转向支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依托此平台推广应用“解纷码”,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矛盾纠纷。同时,推进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的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十四五”期间,全州各类调解组织年均调解矛盾纠纷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案事件平均处置时长由7天缩短至1天,有力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达到98.32%,近两年排名全省第二。
提升执法司法质效,着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大力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健全完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及政法机关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执法司法监督体系、能力建设,增强监督力度,强化执法司法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监督,“十四五”期间,推动建章立制238项,有效提升办案质效、司法公信力和执法满意度,群众法治建设满意度全省第一。政法机关持续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侵害市场主体权益的违法犯罪,深入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公共法律服务进企业”等活动,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强化边境治理,坚决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坚决扛牢强边固防政治责任,深化创新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健全完善领导包保责任机制、深化“双挂联”措施,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统筹推进重点村寨整治、边境薄弱村建设,跨境违法犯罪逐年下降,边境治理效能显著跃升。
下一步,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目标,接续奋斗,持续在深化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边境治理、基层治理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双版纳、法治西双版纳,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有哪些亮点做法和成效?
关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方面,更加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力突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成5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街道、广场、公园),42个沿边行政村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达100%。举办生态文明建设摄影展、全国春节“村晚”示范点展示、《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基诺族卷》首发仪式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在春节、元宵节、“泼水节”“特懋克节”等节日期间,组织民族学会、社区群众及宗教团体等共同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争取资金715万元,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49个,项目涵盖三县(市)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民族文化惠民的深度和广度,还扶持创作了纪录片《关怀》《非遗进校园》《慢轮制陶》《乌莎巴罗》等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各民族优秀图书、音乐、舞蹈、剧目、影视等文艺作品。
创新打造西双版纳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体验馆。今年9月,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群众参与的“三联动”模式,创新打造了云南省首个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体验馆,该馆聚焦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聚集14位西双版纳州的国家级和州、市级传承人,融合各民族非遗文化,集“保护传承、沉浸体验、研学教育、创新转化、社区共享”于一体,是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一次探索创新,推动中华文化成为全州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共有的精神家园。开馆至今,体验馆已累计接待参观团体37批次,参观总人数达5000余人。
西双版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2024年底被列为边境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西双版纳节点”,主题馆在发挥宣传教育阵地作用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完善机制,让馆“用起来”。将主题教育馆纳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精品线路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基地,成为州县(市)各级各部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场所、“红领巾讲解员”展示讲解点位,形成“党政机关+景区+院校”多方协同育人、互利共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突出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动员学校“石榴籽”青少年宣讲队当好“小小讲解员”,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专业讲解,让馆“活起来”。借助曼听公园景区力量,为主题教育馆配备18名专(兼)职讲解员并开展专题培训;景区讲解员讲解水平与职级挂钩,按照民族团结进步内容占比60%、景区内容占比30%、才艺展示占比10%做好讲解,打造了一支会讲、能讲的讲解员队伍,提升了旅游业从业者做好民族工作、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能力水平。
用心经营,让馆“强起来”。以“游客自主参观+团队预约+讲解员轮值”的模式,提升主题教育馆管理水平。游客在游览美丽风景途中走进主题教育馆,了解西双版纳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了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2022年3月16日正式开馆以来,主题教育馆线上线下参观人数累计达180万余人次。已接待包括王沪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国内嘉宾1400余场,还接待了尼泊尔副总统亚达夫、泰国前副总理功·塔帕郎西等国外领导人,向国外来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充分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十四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在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在互嵌式社区建设方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的殷切嘱托,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耕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互嵌”实践。城镇社区民族互嵌居住比例提升至78%以上,建成告庄“和睦家园”、万景“和谐家园”等多个示范点,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融、共建共享。发起“建设共同体·万里同心行”互嵌式社区建设交流活动,与哈尔滨、成都、南宁、西宁等地互关互鉴、交流研讨,不断拓宽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印发《西双版纳州“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实施细则》,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55个以上“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进一步推动各族群众全方位深层次嵌入,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2025年是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收官之年,通过5年的建设,我州幸福村建设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在幸福村建设方面,紧扣省委、省政府要求,统筹资金14.44亿元,实施项目1636个,建成42个边境幸福村,实现“青山变金山”“家园变花园”“边线变防线”的明显转变。
在党建引领方面,率先在全省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堡垒先锋”行动,抵边村组100%设独立党支部;持续开展“红旗飘飘”工程与“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活动,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愈发坚定。
在产业富民领域,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橡胶、茶叶、水果、旅游、边贸等特色产业,抓好经营主体培育、利益联结完善、组织化就业等工作,建成337个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景莱文旅、龙利热带水果、曼蚌边贸等特色产业村;2024年,边境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24.5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万元。
在家园建设上,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行“四个帮带”机制,开展“五化”工程,完善“水电路讯”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成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绿美村庄。
在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方面,边境村实现“全科网格”、法律服务站全覆盖,依托村民理事会、“老庚组”形成“三治融合”格局,打洛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覆盖率100%,26个边境村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成6条边境示范带,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在强边固防领域,推行边境联防所与抵边村寨“双挂钩”,探索“联防所+党员中心户+十户联防”模式,结成4对中缅、中老友好边境村,大广村、麻黑村获评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不断筑牢边境安全屏障。
“十四五”以来,西双版纳持续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迭代升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不断夯实,在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方面有什么具体成效呢?
西双版纳州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边疆党建长廊建设部署,率先提出建设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以党建为引领,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边疆基层治理之路。
“固边”的基础更加牢固。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山水相连,拥有966.3公里边境线,约占云南省的四分之一,守边任务重、护边人手紧。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以来,建强边境一线基层党组织,实现256个抵边村(居)民小组全覆盖建立独立党支部,全面消除党员、活动阵地“空白村”,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边境村党员带头,家家户户参与守边护边,精细化管人、管村、管通道,跨境违法犯罪连续大幅下降,边境线上“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线全面构建,“守边境就是守家园,守家园就是守国门”成为边境各族群众广泛共识。
“稳边”的作用更加突出。西双版纳世居着傣、汉、哈尼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77.78%。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带动下,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破解,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健全完善,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进一步巩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传承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积极当好“收信人”,26个沿边行政村、7个边境乡镇、2个边境县获评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率先在全省再次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用民族团结绘就的幸福画卷更加多彩。
“兴边”的成效更加明显。西双版纳乡村常住人口占全州的49.57%,一产、三产增加值占比78.6%,是典型的农业州。通过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云南省委提出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壮大“三大经济”、发展“七大产业”,沿边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西双版纳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目的地、世界普洱茶重要原产地、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基地、云南打造“绿色食品牌”的重要基地。“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构建,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保持在全省前列,边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组织部门在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将其作为干部政治素质考察重要内容,确保工作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同时,研究制定《西双版纳州年轻干部工程、少数民族干部工程、基层干部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工作机制,为民族地区发展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加强干部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校教学计划、党员干部培训班培训核心内容,在中青班、进修班等主体班次中开设专题课程。近三年来,累计开展专题学习25期3370人次。持续选派24名少数民族干部到上海等发达地区学习锻炼,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养。
抓实基本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内容,全面纳入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党员基本培训范畴,聚焦基层一线,强化思想引领。仅今年以来,全州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已举办党员基本培训班197期,培训党员35670人,有效提升基层党员的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让党的民族工作在边疆拥有更坚实的组织保障。
突出示范引领,深入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五个示范行动”,出台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七条措施”,创新推行“四个帮带”机制,用好“典型引路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后创建抓党建促民族团结主题村137个,推动边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西双版纳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团结合力。
西双版纳州在推动志愿服务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目前,全州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20.6万人,每5名户籍人口中就有1名志愿者;平均每个社区3到4个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十四五”以来,西双版纳州委社会工作部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开展“续写誓词碑精神·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各族各界群众投身志愿服务,探索“旅居型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其先进代表——万景社区,荣获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建强组织阵地,以志愿服务串联邻里。系统布局“旅居志愿服务驿站”,将“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将其打造为凝聚人心、整合资源的活动阵地,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社区新人”有效组织起来,引导他们从社区的“旁观者”转变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和社区治理的“建设者”。在共同参与环境整治、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中,不同民族背景的居民增进了理解、建立了信任,自发凝聚成团结奋进的共同体。
组建特色队伍,以志愿服务促进交融。积极孵化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根据自身特长和社区需求开展活动,在万景社区,“饺子队”送上的是南北饮食文化的温暖对话;“秧歌队”舞出的是地域风情的共乐共享;而“石榴红”服务队则专注于邻里互助,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中落地生根,使得志愿服务成为文化互鉴、情感互联的生动实践。
打造工作品牌,以志愿服务滋养家园。着力构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依托“社会工作部+群团联盟+社会组织”矩阵,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互嵌式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共庆共享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西双版纳州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和确保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方面,有哪些最具特色和成效的举措?
推行清单源头治理,夯实管理根基。出台了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指导目录及14条工作措施,全面清理规范了履行职责事项、协助服务事项;全州所有村(社区)外部挂牌的名称、式样和数量均已统一,共清理不规范挂牌2649个,清理规范不应出具证明事项180件次;明确村级仅保留2项出具证明事项,列出34项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证明的清单,并建立倒查机制,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证明事项开具。设立了72个州、县(市)、村(社区)三级观测点,驻村工作队员持续跟踪减负效果;勐海县打洛镇被中央社会工作部确定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
聚焦基层队伍建设,激发基层活力。用好基层治理专干156名、乡村振兴专干150名,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吸引外来人才融入参与社区管理。实现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专职工作者26.2人,超“十四五”末配备指标要求8.2人;建强“全科网格”,将党组织触角延伸至最末梢;推行“党员+N”网格治理模式,配备1.9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基层治理力量有效覆盖。
优化机构编制配置,推动资源下沉。推动乡镇(街道)统一设置“5办3中心”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在3县(市)政府驻地乡镇(街道)增设“社区治理服务中心”,在11个边境乡镇增设了“兴边富民事务中心”,使机构设置更贴合实际需求;大幅核增乡镇(街道)编制,目前我州乡镇(街道)平均编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推进权责清单与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深度融合,将乡镇(街道)承担的赋权事项减少了三分之二,勐腊县的相关经验得到了中央编办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岩罕丙 吕清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