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州跳蚤草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图为中外专家实地探访跳蚤草产业全链条。 通讯员 赶四 摄在勐腊县勐仑镇曼边村曼纳伞村民小组橡胶林旁,连片细嫩的绿草缀着淡紫色小花,采收后,经蒸馏塔蒸馏,冷却罐分离出清凉的植物精油。这株植物被当地哈尼族称作“老索堵”(意为香草),学名勐腊毛麝香,俗称跳蚤草。如今,跳蚤草正以千亩规模重生,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从“濒危消失”到“千亩重生”:科学接力唤醒哈尼族“生态记忆”
“以前旱谷地里到处都是,刀耕火种一停,反倒找不到了。”勐仑镇大卡老寨村民小组村民月飘的感慨,道出跳蚤草的命运转折。作为哈尼族世代用的天然驱虫植物,跳蚤草曾是发饰、枕垫“必需品”,却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变化而走向濒危。
转机始于科学“接力”。20世纪80年代,民族植物学家裴盛基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边村寨首次系统记录跳蚤草的生态价值与民族利用智慧;2017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团队在勐仑镇大卡老寨突破人工驯化瓶颈。至2025年,勐腊县种植规模达1500亩,其中勐仑镇超1200亩,濒危植物重焕生机。
“野生植物保护不是‘标本式留存’,要让物种回归生活与产业。”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高级工程师胡华斌说。如今科研团队在村寨设立“移动实验室”,实现亩产量提升40%、精油提取率达0.38%,既保护物种又激活产业。
■从“单一保护”到“惠益共享”:基层机制践行全球“公约精神”
“鲜草每公斤3.2元,8亩田能收10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村民门当的账本,藏着跳蚤草产业的“民生温度”——这源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ABS)机制的本土化实践,让农民成为产业“主人翁”,而非单纯原料供应者。
2024年7月,勐腊县来伞伞都合作社在曼纳伞村、巩丙新村联合成立,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联动76户农户。农户按“订单农业”种植,合作社回收提炼精油,云南煌雅傣药业定向向合作社收购开发“雨林芳”系列驱蚊、止痒产品。“今年在田坝和橡胶幼林下共种1000亩,预计产鲜草350吨,带动农户增收超100万元。”合作社社长王秀珍说。
据勐腊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玉涵介绍,当地通过与高校共建技术体系、编中药材手册、争取国家奖补政策护航产业;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五研究所昆明分部驻曼边村第一书记龚梦将其概括为“小而精”产业链:“种植、提炼、销售各环节让村民参与受益,这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
■从“本土产业”到“国际样本”:多国学者点赞“中国智慧”
10月19日,中—法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网络(SF-IRN-B)2025年夏季研修班的20余位中外专家,以及来自7国的26名学员,实地探访跳蚤草产业全链条,感受“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社区参与”的融合力量。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完美典范!”法国国家科学中心功能与进化生态学中心教授玛蒂娜·奥萨尔特·麦凯直言,项目将传统知识、前沿科研与社区收益紧密联结,证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负担”,而是解决发展问题的“钥匙”,值得全球借鉴。
法国进化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埃米利奥·莫拉·范考维拉尔特对此深有共鸣,这位拥有比利时与墨西哥双重国籍的科学家观察到:“在这里,我看到了科学与传统智慧的深度协同——先充分尊重并倾听农民世代积累的生态智慧,再用现代科研力量为其赋能升级。”他认为,这种“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让技术落地更贴合实际需求,也让产业发展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可持续性。
法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伊冯·勒马奥评价:“中国‘惠益分享’实践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提供基层范本。这株小草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可能。”
■从“产业答卷”到“生态启示”:小物种里的大逻辑
如今跳蚤草价值持续延伸:云南煌雅傣药业主播李乐语在基地直播近1小时销售额超1000元;“雨林芳”系列获“云南省非遗健康伴手礼”,亮相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蒙特利尔会场和今年在杭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勐腊县计划扩大种植,普及“一地双收”(跳蚤草后种玉米、豆子)模式。
“最好的保护,是让保护行为成为‘经济理性选择’。”胡华斌的话,道出深层启示。从濒危物种到“致富草”,从民族智慧到国际样本,这株小草证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孤立的“公益事业”,而是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文化传承深度绑定的“系统工程”。
退休返乡教师王明生看着采收跳蚤草的农户感慨道:“离开农村近50年,回来再当‘村民’,让我最开心的是,跳蚤草让乡亲们的日子有奔头。”这抹绿色守护哈尼族生态记忆,更书写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答卷”——唯有让守护者共享发展成果,生态保护才能行稳致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才能照进现实。(赶四 苑红利 邰玉贞 董益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