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西双版纳 >> 频道头条 >> 正文
西双版纳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3日 10:14:00  来源: 云南网-西双版纳报

原标题:西双版纳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部门紧扣资源保护这一中心工作,突出工作重点,克服工作难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安全,筑牢了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长期持续的不断努力,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88.9%上升到现在的97%。野生亚洲象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70余头发展至目前的300头左右;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南蓝果树进行物种回归实验,由原来的3至4株,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株;保护区内的苏铁、桫萝、鸡毛松、天料木、竹柏等古热带植物活化石生长良好。在保护区最新综合科考中,发现多个种群的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藤枣,发现中国新记录属2个、中国新分布记录种3种、云南新分布记录种2种,共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照片26591张,共计6目15科35属42种,包括金钱豹、云豹和金猫在内的珍稀猫科动物,以及鼷鹿、亚洲象等具有西双版纳地区代表性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哺乳动物高清影像资料。通过考察发现,大中型哺乳动物在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普遍有了明显扩张。

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有突破

加大对亚洲象的保护管理研究力度,成立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和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组建了全国唯一的一支亚洲象野外救护队伍。实施“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项目”“野生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建立“中国首个亚洲象防护栏试点村”;在国内率先提出亚洲象食物源基地概念,1500亩森林修复及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项目取得成效;开展云南省亚洲象本底调查,亚洲象野外研究基地授牌。2016年以来,先后成功繁育亚洲象9头。其中,2017年出生的“恺乐”和“忆双”是通过人工干预成功繁育的2头小象,填补了我国在亚洲象繁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空白,为中国亚洲象的种源繁育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和实践经验。2020年,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获得全国第七届野生动植物卫士奖——前沿卫士称号。

跨境联合保护有创新

2006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开始与老挝南塔、乌多姆赛、丰沙里三省共同探索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经双方共同努力,至2012年12月,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签订协议,建立长220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构建了两国间绿色生态长廊。2018年,通过沟通交流,由州人民政府与老挝北部三省省政府签订联合保护协议,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交流机制从部门层面上升到了两国政府间的交流合作。联合保护区域的建立,带动和引导了周边国家主动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对拓展与东南亚周边国家开展跨境联合保护合作,推进云南省边境一线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加强边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积累了经验,开创了打造绿色共同体的新路。

科研水平和监测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紧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9~2028年)》通过国家审批。开展并完成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保护区勘界立标、整合优化工作,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开展“混农林业试点项目”,编写出版了《西双版纳鸟类多样性》《西双版纳野生兰科植物空间分布研究》《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观察手册(北线)》《西双版纳白颊长臂猿野生种群调查与濒危现状评估》。完成“云南蓝果树保护与回归”“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西双版纳鼷鹿种群及生境调查评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动态监测”“勐海县勐满区域印度野牛栖息地初步调查”“藤枣拯救与保护项目”“犀鸟种类和野外分布状况普查”“保护区猴科动物种群调查项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灰孔雀雉种群现状研究”等20多个专题研究。其中,8项科研成果获全州科技进步奖。

生态宣传教育有力度

全州积极深入开展自然教育,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保护理念。2016年以来,每年制作发放宣传年画、台历、各类宣传册30余万份。制作《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境绿色生态长廊》《亚洲象避风港》等多部专题宣传片。2017年,《雨林故事》宣传作品在参加全国公共机构生态文明宣传作品展播评选中,荣获视频类作品二等奖。2020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职工分别荣获“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绿色卫士奖”和“桃花源巡护员奖”。

生态旅游管理有突破

积极探索建立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有效机制,努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影响监测。参与《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森林康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分别在野象谷、望天树和勐远生态旅游景区挂牌成立自然教育基地。野象谷景区被评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至2020年,各生态旅游景区累计完成投资4.31亿元,接待游客1433.87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11.13亿元。

根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2018年度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显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358.6亿元,位列全省第二。(杨南)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