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筑梦十年 一路向南’”大型网络媒体采行摄活动采访团走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景洪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距省会昆明560千米,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精准锚定发展方向,积极迈出创新步伐,成功引进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来到景洪市勐罕镇曼嘎俭村委会深度指导村庄建设工作,打造西双版纳州乡村振兴高标准示范村。2023年,由辖区内曼空岱、曼空迈、曼峦站3个村民小组组成的“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应运而生。如今,这里文旅业态蓬勃兴起,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稳步增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双赢”之路。
“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位于勐罕镇“旅游小环线”起点,由地理位置邻近的曼空岱、曼空迈、曼峦站3个自然村串联而成,区域面积3.02平方公里,共有139户674人。2023年,李小云教授团队立足“三曼”的资源特色和区位实际,按照“一村一主题”原则,将曼空岱村建设为民俗文化体验区,曼峦站村建设为精品民宿康养区,曼空迈村建设为旅游综合服务区,全域旅游格局初现雏形。今年以来,“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累计接待游客4.34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3.9万元。
在“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进程中,勐罕镇打破常规,赋予农民全方位的主体地位。按照“农民的村庄农民建”的原则,尊重乡土风貌、传统文化和农民意愿,通过以工代赈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鼓励引导农户打造“一户一景”的独特庭院景观,用“家门口”的产业将居住环境转变为经营环境。一时间,闲置老宅变身风情民宿,荒废土地建成观光果园,村民们以资产入股,与村庄发展深度捆绑,共享增值收益。
勐罕镇曼嘎俭村委会曼峦站村民小组组长岩甩勒说:“我们村小组目前运营了7栋民宿共23个房间,这些民宿整体结构采用‘拼接’和‘嵌入’的方式进行微改造,经营管理模式运用了‘乡村CEO+村集体+公司+合作社’的形式,成立了曼峦经营管理公司,负责引流宣传、经营管理,确保村民能收到分红。像我家运营的‘曼峦1号’,从6月份试营业以来,收入已超过3万元。”
为进一步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勐罕镇从保护特色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出发,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池塘等资源,打造餐厅、酒吧、咖啡厅、精品民宿等服务型商业,创造了一批接轨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常驻业态,帮助“小农户”进入“大市场”。2024年以来,“三曼”已建成胶林公园1个,开设咖啡店2家,建设民宿15栋,植入非遗体验馆5家,推出研学路线1条,总营业额突破40万元,农户增收最高达到19万元,乡村旅游整体品质不断提高。
当乡村旅游从同质化竞争迈向特色化深耕阶段,传承和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破题关键。“三曼”将传统傣族村落和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新农人的视角,打造系列非遗体验馆,既展现了非遗魅力,又找到了致富之路。游客们走进体验馆,可以亲自体验傣族造纸、慢轮制陶、傣族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
“我们觉得这里的景美,人也好,所以我们就来了。我觉得乡村旅游就是原生态的,非常接近自然,所以就喜欢这里。”游客赵女士开心地说。
乡村想要发展,最主要是要留住人才。勐罕镇聚焦乡村本土化人才挖掘应用,将产业大户、返乡青年、民间工匠等纳入人才储备库,综合运用产业培训、外出学习、企业帮带等形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一批乡村主播、文创店主、导游等本土人才,以“农民现代化”为高质量乡村经营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三曼”已培养90名乡土工匠和产业带头人,带动27户农户开发乡村旅游业态,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效应。
景洪市勐罕镇党委书记罕继超说:“‘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通过以工代赈、盘活资源资产、乡村CEO主导运营、专班进驻陪伴式成长‘四项机制’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路径,紧扣着消费链的精准招商,引进企业入驻带动各类业态的发展,形成多样化科普研学项目,农文旅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地培养出了一批爱乡村、懂经营、善管理、有素质的新型农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三曼”从默默无闻的乡村角落蝶变为声名远扬的旅游胜地,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特色振兴之路,也为广袤乡村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生动样本。罕继超表示,下一步,勐罕镇将继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热带植物园乡村博物园和农耕文化园,丰富和拓展各项研学体验的内容,着力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乡村度假综合体。
云南网记者 韩艳慧 王琳 周鑫 实习生 白舒瑜 通讯员 胡冰清 钟显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