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景洪经济眼丨景洪凤梨:“致富果”铺就“甜蜜蜜”致富路
每年3月至5月,西双版纳便迎来了一年中最甜蜜的时节——凤梨采收季。充沛的阳光、丰饶的水土,让这里出产的凤梨格外香甜多汁。近年来,景洪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凤梨产业,通过品种改良、科学种植和市场化运营,让凤梨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走进勐罕镇一家农业企业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成排的菠萝蜜树下,一个个套袋的凤梨坐落在剑形叶子中,轻轻揭开纸袋,饱满硕大的凤梨果实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收、分拣,一派忙碌景象。
据了解,该企业采用“菠萝蜜+凤梨”生态套种模式,精心培育“甜蜜蜜”凤梨品种,通过实施“标准化果园”管理体系,实现绿色种植与品质提升的双重目标。目前,基地凤梨种植面积达431亩,年产量高达500余吨,年产值达600余万元。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刘世红专家团队持续的技术支持。刘世红专家团队采取“每月3次、全年36次”的常态化技术服务模式,围绕施肥、催化、采果等关键环节,通过“理论培训+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为基地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专业指导,有力保障了凤梨产量和品质的稳步提升。2024年,该基地成功获评设立“刘世红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
在西双版纳蒋大姐果蔬专业合作社,同样是一番繁忙景象。该合作社每年收购凤梨1000余吨,销售网络覆盖上海、郑州、重庆、贵州等全国多个城市。
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景洪凤梨因其糖度高、口感好而备受市场青睐,今年进入采摘季节后,收购订单供不应求,市场收购价格达每公斤4元。
“我们的凤梨在市场上非常畅销,每天‘线上+线下’要发20吨左右,我身后的这辆车就是马上要发往贵州的。”合作社负责人蒋红艳说。
更可喜的是,蓬勃发展的凤梨产业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采收旺季,周边村民纷纷加入采摘、分拣、包装等工作队伍,日收入达几百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我种凤梨已经四年多了,种了两百多亩,今年上半年的收成是20多吨。收成以后直接拉到合作社,也不用再愁销路了。”种植户周冰倩感慨道。
景洪凤梨的崛起,离不开品种迭代与技术突破。2011年,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率先引入“甜蜜蜜”品种,2018年,景洪市勐罕镇五乡村委会建成首个凤梨示范种植基地,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技术积累,现已形成以“甜蜜蜜”“金钻”“冬蜜”“芒果凤梨”几大品种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种植区域从勐罕镇逐步扩展至嘎洒街道、景哈乡、勐龙镇等多个乡镇(街道)。
与传统品种相比,景洪凤梨展现出显著优势:糖度稳定维持在18%以上,果肉细腻无纤维,可食率大幅提升。在规模化种植条件下,单产突破每亩3吨,亩产值可达1.8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景洪市大力推广的“橡胶+凤梨”套种模式,目前已占凤梨种植总面积的80%左右,为热带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例。
“在橡胶等幼林期(1至3年)套种凤梨,既解决了传统林下作物产值低的问题,又能通过凤梨植株的地表覆盖作用,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保持胶园的水土。凤梨12至18个月的生产周期与橡胶树生长周期形成完美的衔接,在胶林郁闭前完成采收,可以形成‘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世红解释道。
据悉,2024年,景洪市凤梨种植面积达0.35万亩,年产量达7000余吨,年产值达4200余万元。如今,这一颗颗饱满的“致富果”,正在为傣乡百姓铺就一条越走越甜的致富新路径。
下一步,景洪市将继续立足热区资源优势,统筹推进热带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景洪市绿色食品与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岩帕新说:“我们会继续做好凤梨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以提升果品质量为核心,建设凤梨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做好丰产栽培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强化‘产学研’协同发展,以专家工作站为依托,强化技术研究与突破,充分利用品种优势,打破传统上市周期限制,提升景洪凤梨市场竞争力,构建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依托示范基地,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生产管理水平,培育出一批有技术、有经验的技术工、熟练工。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果农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廖丽玲 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