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滇同心共筑护“心”路——上海医生刘亮勐腊医疗帮扶纪实
2024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刘亮肩负使命,来到勐腊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他以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为边疆地区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健康防线,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沪滇医疗协作新篇章。
破冰攻坚:开创边疆“心”技术
过去,勐腊县的急性心梗患者常因辗转求医错过黄金救治时机。刘亮的到来,犹如一把破冰之刃,成功推动十余项心血管介入关键技术在勐腊县人民医院落地,并实现常规化应用。
刘亮主导建立的规范化胸痛中心流程和开展的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为患者筑起一条高效的生命通道。56岁的张先生突发胸痛,命悬一线。刘亮带领团队星夜驰援,从基层卫生院确诊到勐腊县人民医院导管室开通血管,全程无缝衔接。当闭塞的冠脉恢复血流后,张先生说:“胸口不闷了,连呼吸都是甜的!”一年间,101例急诊PCI手术,100%的成功率,记录着无数个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奇迹。
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等先进技术的火眼金睛下,以往难以辨别的复杂病变变得清晰可见。40余例精准介入手术,让支架植入告别凭经验时代,建立在血管真实“地形图”的基础上,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技术成为托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针对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高血压,也有了精准的治疗技术。
一年来,在刘亮的指导下,勐腊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累计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手术450余例。
薪火相传:锻造本土“心”团队
刘亮深知,真正的医疗帮扶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在当地点燃可以燎原的星火。他倾注全部心血,只为培养一支“留得下技术、担得起责任”的本土医疗队伍。
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规范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流程。胸痛中心和心衰中心在他的精心打磨下,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实堡垒。每周雷打不动的学术讲座,搭建起持续学习的平台。疑难病例讨论会上,他循循善诱,激发思想火花。手术台上,他每一个步骤的细致讲解,手把手的实操指导,都体现着毫无保留的传承精神。他查房时温和而不失犀利的专业追问,更是成为促进年轻医生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如今,3名本地医生已能独立开展冠脉造影和常规PCI手术,多名医生熟练掌握了IVUS、FFR等先进技术的配合操作。一支初具规模、能打硬仗的本土心血管介入团队成长起来。
医者无疆:架设中老“心”桥梁
刘亮的医者仁心从不受地域所限,只有对生命的同等敬畏。科室墙上7面鲜红的锦旗,每一面都在诉说着重获新生的动人故事。张先生康复后送来的锦旗上,“医术精湛 济世良医”8个大字,承载着边疆群众最质朴最厚重的信任。
刘亮团队的精湛医术声名远播。72岁的老挝病人SKYAN(化名),饱受反复胸痛折磨,跨越国界前来求医。面对复杂的“冠心病、三支病变”诊断,刘亮沉着施术,成功完成支架植入。当多年顽疾解除,这名老挝病人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中国医生,好!勐腊医院,好!”这质朴的赞语,让诊室充满了超越国界的医患温情。40余位像SKYAN一样的老挝患者慕名而来,康复而归。这条因心相连的健康纽带,不仅治愈了病痛,更架起了中老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仁心惠民:播撒健康“心”希望
走出手术室,刘亮的脚步踏遍勐腊县各乡(镇):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听诊、向村民讲解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将“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播撒在边疆的土壤里。这一年,勐腊的心血管医疗实现了技术从无到有、团队从弱到强的跨越。刘亮不仅用精湛医术打通了患者闭塞的血管,更用仁心仁术搭建起了医患信任的桥梁。(李贵鹏 张雪娟)